何为大学之道

2024-05-05 10:45:09
共1条回复
hdjebs

问题一:何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什么? 大学,即为人传道解惑也 是培养人各种能力和提高身心修养的

问题二:何为“大学之道 就是做“大人”的道,这里的大人是指当官的哦,要管理国家的

问题三:何为大学之道 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珍惜大学生活且行且珍惜

问题四: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释诂:「格、至也。」释言:「格、来也。」格物就是来物,或是物至。吾人明德,本来光明,本无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为妄相所转,遂使光明变为昏暗,因而不明事实,不见真理。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系辞传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未生两仪,就是「形而上」,无形,无生死变幻等无常之相。既生两仪,就是「形而下」从此有形,有生死吉凶祸福种种无常之相。大学教人明明德,其故在此。学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自心每起一念,即观察其自何而起,落在何处。此念起落如果皆在时间空间等一切假相之内,便是陷入形而下,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大学名之为「格物」,当下即知,不使继起,此即「致知」。用功时,固须如此观心,平常无论从政,或从事任何行业,也要注意自己的动机是善是恶,善者可为,不善者不可为,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就是观察自己的心念,谈不上善恶,但日常注意善恶动机,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教授著

问题五:大学之道!这里大学指的什么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问题六:何为大学之道? 人家问的是《大学》中的大学之道……楼下的哥们都不读书么?

问题七:联系自己的大学生活,阐述何为"大学之道 大学相对较自由,时间宽裕,所以自律很关键,先给自己定定目标,把时间阶段性、有条不紊的细化,高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才能很好地去实行。

自学是宽泛的,各种学科、书籍、资源都可以成为你的学习范围,图书馆将会是一个你长时间奋战的地方。为了汲取大量的知识,必须要提高看书效率,学会快速阅读。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和学习方法,快速阅读不仅体现在阅读速度是上(帮你节约阅读、学习、复习时间),更有利于你抓住文章脉络和重点帮助理解和记忆,活跃思维。快速阅读的具体练习见 《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软件》。用软件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多小时,不影响其他安排,一个月的时间就可以提高阅读速度5、6倍,相应的记忆、理解力,注意力,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也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建议你去练习一下。

另外,就是一个坚持的问题了,坚持一天容易,一个星期有点难度,一个月、一年或这个大学阶段就不容易了。所以,养成一个好习惯,坚持学习,莫要荒废青春。

问题八: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至善,何为至善? 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

《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问题九: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拚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肝肺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诗云:“赡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溧也;赫兮喧兮则,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煊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诗云:“邦畿千里,唯民所止。”诗云:“绵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惕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之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贲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厂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

相关推荐

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是指大学的宗旨和目的,源自于儒学经典《大学》。具体来说,大学之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需要注重培养学生们的品德,使其成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公民。学生应该在大学期间学习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如何处事,从而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学习和应用生活:大学学习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世界,更好地生活。因此,大学生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将所学的知识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通过大学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提高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总之,大学之道是指大学的宗旨和目的,旨在培养具有高尚品德、掌握学习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达到自我完善的学生。
2024-05-04 12:11:14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出自哪里

出自《大学》原文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过去是在“四书”教育中首先学习的一部经典,它相对短小易懂,被称作“初学入德之门”,是中国知识分子从此走入系统学习、走进道德世界的基础学问。  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又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由此可见这句话的重要性。
2024-05-04 12:11:312

大学之道的意思是什么

大学之道就是大仁之道,君子之道,主要培养人的君子人格,具有智仁勇品格,担当精神,认同自己与天地并列三才,与天地参化育万物,让万物各尽其性,各享其命,天下文明。
2024-05-04 12:11:39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出自春秋末期曾子所著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即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入之学。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应为新,即革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文章赏析:《大学》作为《礼记》中的一篇,它对于汉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启发。特别是到宋代理学勃兴后,借助科举的力量,又使它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宋以后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受到《大学》的影响。《大学》强调了学习者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还强调了对社会的关心和参与精神,对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与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大学》所提出的“修、齐、治、平”思想,几乎成为读书人的唯一标准理想。这种思想主张积极人世,注重自身修养,关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安定,拥护统一,对社会的繁荣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4-05-04 12:11:5412

大学之道的意义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因为它让我知道了《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024-05-04 12:12:441

何为大学,大学之道在于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出自《礼记.大学》这段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白话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学》的宗旨相差不远了。扩展资料:《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字子舆,春秋末战国初鲁国武城人。孔子弟子,儒家主要学派—“曾子子思孟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2024-05-04 12:13:176

求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的全文。

《大学·第一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扩展资料翻译: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024-05-04 12:13:3814

大学之道的原文及翻译。?

《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道。朱熹集注:恶、先,并去声。此覆解上文?矩二字之义。如不欲上之无礼于我,则必以此度下之心,而亦不敢以此无礼使之。不欲下之不忠于我,则必以此度上之心,而亦不敢以此不忠事之。至于前后左右,无不皆然,则身之所处,上下、四旁、长短、广狭,彼此如一,而无不方矣。彼同有是心而兴起焉者,又岂有一夫之不获哉。所操者约,而所及者广,此平天下之要道也。故章内之意,皆自此而推之。释义:厌恶上级对待下属(我)的态度,(我)就不要用同样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下属;厌恶下属对待上级(我)的行为方式,(我)也不要用同样的行为方式事奉我的上司;厌恶前人(对我)所做的事情,(我)也不可以对我后面的人做那些事情;厌恶后人(对我)所做的事,(我)就不要对前人做那些事;厌恶右边的人所做的恶事,(我)就不要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左边的人身上;厌恶左边的人所做的恶行,(我)就不要把同样的恶行加在右边的人身上。
2024-05-04 12:14:191

大学之道的原文是什么?

  《大学之道》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全文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 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2024-05-04 12:14:281

什么是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当代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重要。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植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如《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他们把中国文化收为己用,用中国的文化挣取中国人民的钱。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很薄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制美国的文化侵略。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 近来南海问题没有平息,钓鱼岛事件又兴起,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完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些激进分子,打杂日本生产的汽车,以及一些日本的商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这些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并不是爱国的表现,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时因为很多很歪曲和误解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正确对待爱国,理性爱国,打杂日本货物只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破坏社会的稳定,反而给国家和政府造成更大的压力。 大学生应该要积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2024-05-04 12:14:361

“大学之道”的全部含义是什么?

一、大学之道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二、大学之道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2024-05-04 12:14:421

大学之道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文的根本宗旨,就是弘扬本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将以身作则使普通的人知道去垢显真的道理,并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作为最高的人生目的。只要明确人生目的就能意志坚定;只要意志坚定就能够镇静不乱;只有镇静不乱才能够心平气和;只有心平气和才能够深思远虑;深思远虑必然有所获益。万物都有主干和枝节,万事都有起始和结束。知道那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了解那万事万物发展的主次关系、时空顺序、相互联系,这就接近了解“道”的本质了。古往今来的圣贤为了使天下正大光明,往往会先治理好自己的属国;而想治理好自己的属国,往往会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族;想管理好自己的家族,就必须先竭力提升自己的品行;而提升自己的品行的关键就是使自己的思想摆正;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就必须表现出虔敬般真诚;想要表现出虔敬般真诚,就必须获得真正的智识;获得真正的智识的方法,就是观察与研究万事万物并总结出其中的规律;知晓了规律后就自然得到了如何面对纷纭世界的智识;得到了智识就会更加虔敬,虔敬真诚就会成为正人君子;成为正人君子就更注重修身养性;修身养性使品德高尚;品德高尚自然使家族安定;家族安定后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管理属国就举重若轻后治理天下,天下自然太平。从天子到平民,都是以修身养性为人生的根本,从来没有听说过忽略此根本就将天下治理好的事发生。努力加厚的地方却越来越薄,努力变薄的地方却越来越厚,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想做好事但本末倒置,目的明确却不分轻重缓急,这样的结果只能是事与愿违。
2024-05-04 12:14:551

大学之道的含义是什么?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探究事物原理。通过探究事物原理才能获得智慧。获得智慧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出处《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024-05-04 12:15:011

何谓“大学之道”?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明明德),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亲民,新民也),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2024-05-04 12:15:172

大学之道的思想是什么?

《大学之道》中的三纲八目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中儒家学派的对人的教育的根本思想,其充分肯定了人的社会属性,强调人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对人的教育。总结出了一个人的修养(也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综合素质)是成就事业大小的衡量标准,并且对一个人要成就如何的事业,走什么样的方向提供崇高的指导。正是这种思想造就了中国后世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光辉思想。文学赏析《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2024-05-04 12:15:263

大学之道的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业余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出处:《大学之道》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被列为 “四书”之首。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赏析“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纵览四书五经,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会登堂入室,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其实指的是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这句话是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2024-05-04 12:16:031

大学之道是什么?

大学之道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弃旧图新,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1、出处:《大学》2、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3、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2024-05-04 12:16:161

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之道即以明明德教人自明而又明人,明明德的道理就在格物。而雅释诂:「格、至也。」释言:「格、来也。」格物就是来物,或是物至。吾人明德,本来光明,本无一物,但因自心妄生物相,为妄相所转,遂使光明变为昏暗,因而不明事实,不见真理。妄生物相就是格物,也就是孔子在周易系辞传里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系辞传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太极未生两仪,就是「形而上」,无形,无生死变幻等无常之相。既生两仪,就是「形而下」从此有形,有生死吉凶祸福种种无常之相。大学教人明明德,其故在此。学道的人即在格物致知上用功。自心每起一念,即观察其自何而起,落在何处。此念起落如果皆在时间空间等一切假相之内,便是陷入形而下,也就是本有的明德妄生物相,大学名之为「格物」,当下即知,不使继起,此即「致知」。用功时,固须如此观心,平常无论从政,或从事任何行业,也要注意自己的动机是善是恶,善者可为,不善者不可为,这当然不是真正的用功,真正的用功就是观察自己的心念,谈不上善恶,但日常注意善恶动机,大有助于格物致知之道。——摘自《儒学简说》 徐醒民教授著
2024-05-04 12:16:291

什么是“大学之道”?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大学生则应学习“大学”之道,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备一定“治国安邦”才能的人。大学生应当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有艰苦奋斗的精神,走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努力为人民服务,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应当自觉地遵守宪法、法律,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增强法治观念,有良好的品德;应当勤奋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立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人才,做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此外作为大学生要具备以下四条基本素质:1、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和一定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2、要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最要紧的是能拿到证书和修满学分。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紧张,大学生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成为弱势群体的代名词,在这个社会背景下,要求大学生不只具备一定的课本知识,还要真正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及一定的工作技能。3、要有强健的体魄,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为迎接毕业后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更应具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4、要有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就业形势的严峻,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能力是当代大学生所应该具备的,这样才不会被社会淘汰,成为国家栋梁。总之,大学生是受到高等教育的青年,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中国未来的希望之所在。
2024-05-04 12:16:361

“大学之道”是什么意思啊?

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此处的“大学”有博学。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大学(University、College)是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包括综合大学和专科大学、学院,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高深学术的高等学府。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大学从产生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起初,主要是从德国、英国等国家最早发展起来的。中国现代大学源起于西方,现代西方大学又是从欧洲中世纪大学、英国大学、德国大学再到美国大学这样逐渐演化过来的。无论哪一个时代的大学都是以前大学的创造性继承而不是否定。
2024-05-04 12:17:501

“大学之道”是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的写作背景大体在孔子、曾子之后,孟子、荀子之前的战国前期,即公元前5世纪左右。当时礼崩乐坏,战乱频发,很多人在接受了孔子的思想后开始进一步思考,战国初期的曾参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运用儒家思想对“学”进行了论述。《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至今已流传两千多年,在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学术特点、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
2024-05-04 12:18:301

《大学之道》全文翻译是什么?

《大学之道》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注释:(1)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至善"的境界)(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9)格物:探究事物原理。(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出处:《三纲八目的追求·大学之道》选自《礼记·大学》。《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中国封建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元明清三代,一直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官方哲学,标志着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更趋完备。元朝皇庆二年(1313年)复科举,诏定以朱熹《四书集注》试士子,朱学定为科场程式。朱元璋洪武二年(1369年)科举以朱熹等“传注为宗”。朱学遂成为巩固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强有力精神支柱。它强化了“三纲五常”,对后期封建社会的变革,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文言知识一、古今异义1、大学之道古义: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二、词类活用1、在明明德(形作动,弘扬)2、先齐其家(使动,使……整齐)三、一词多义明:(1)在明明德(动词,彰明)(2)在明明德(形容词,美好的)道:(1)则近道矣(名词,规律、道理)(2)不足为外人道也(动词,说)(3)道芷阳间行(动词,取道)(4)会天大雨,道不通(名词,道路)修:(1)先修其身(动词,修养)(2)修守战之具(动词,修理、整治)(3)邹忌修八尺有余(名词,长,这里指身高)四、状语后置1、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2024-05-04 12:19:3913

大学之道的内容包括哪些?

这道题由我来答,将从以下几点作答:一、原文,二、翻译,三、注释,四、补充,五、个人见解。后三点为适当补充。一、原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二、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通过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君王,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三、注释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第二种含义同样也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亲民:《管子·形势解》:“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王阳明曾与弟子徐爱辨亲民和新民,认为“宜从旧本作‘亲民"”,列在《传习录》首章,“说亲民便是兼教养意,说新民便觉偏了”。“亲民”的目的主要是在于“齐家”,齐家即亲民也。“亲民”二字与上面“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大人的学问即从生活中而来。知止:知道目标所在。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修其身:修养自身。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庶人:指平民百姓。壹是:一概,一律。本:根本。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未之有也: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四、补充“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而位列《四书》之首的《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五、个人见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不仅是儒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浪漫,也是对后世之人的启迪。
2024-05-04 12:20:411

大学之道的出处是哪里?

语出《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明德至善作为《大学》的核心思想,意指追求光明正大的品德,使自身的境界达到至善至美,是儒家学者的最高追求。《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小学即:“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大学”是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学,学习伦理、政治和哲学等“穷理正心,修礼治人”的学问,实则是学习如何参与国家政治。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怎样治理国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大学》寄托了古人内圣外王的理想。
2024-05-04 12:20:481

大学之道的意思是什么?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发扬自身的德行,造福社会),在亲民(亲通新,启发民智),在止于至善(可以理解为追求至善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立足于追求美好)。大学之道讲述的就是如何做到这些,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分别为格物(研究事物的极限或者边界,了解事物的全貌)、致知(弄清事物的本末即来龙去脉,知道一件事情要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诚意(因为致知了,所以取巧、侥幸等心理没了,去伪存真,做事情会越来越诚于本意和初心)、正心(逐渐摒除忿懥、好乐、恐惧、忧患之心)、修身(心正了,各种偏执成见就少了,不会因为亲爱、贱恶、畏敬、哀矜、敖惰而蒙蔽双眼,影响对事物的准确判断)、齐家(正心、修身之后可以齐家,家如小国,家都治不好,不可以治国)、治国以及平天下,也就是明明德于天下,后面几个就离我们比较远,所以君子需立下追寻美好的初心,通过学习(格物致知),不断的正心修身,以此为本,渐至齐家、治国、明明德于天下。
2024-05-04 12:20:541

大学之道出自哪里?

原文: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其本乱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经)注释:(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获。(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兴旺发达。(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9)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大学》的含义(1)《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1]。(3)《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2024-05-04 12:21:011

大学之道的道是什么意思?

翻译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此句出自《礼记》中《大学》篇的第一句,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后被朱熹列为四书之首,是儒家的入门读物。这里展示的是儒家三纲八目的追求,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也是儒家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纲领第一天“明明德”,是彰显光明的品德,儒家主张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拥有美好的品德,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才会晦暗不明,所以我们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纲领第二条“亲民”,亲民的主要目的在于齐家,亲民与上面的明明德结合,即弘扬光明的品德要学习和应用于日常生活当中。纲领第三条“止于至善”,这四个字不只是让自己的品德达到完善,而是让天下人都能彰显自己光明而美好的品德,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并长久的保持下去,这样才能成就一个道德完美的美好社会。
2024-05-04 12:21:081

对大学之道的看法

大学之道的看法如下:《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程颢、程颐两兄弟认为《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于是就把它从《礼记》中抽了出来。到他们的徒孙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把《大学》与《论语》、《孟子》、《中庸》一起变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公务员”考试用书。《大学》第一句话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使之明的意思;第二个“明”是形容词,是明显、明白的意思;所以“明明德”的意思就是使人们都明白认可的道德、道理发扬光大。“亲民”就是亲近民众、百姓,与百姓打成一片的意思。“止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的境界才停止。所以,如果用现代话来解释“大学之道”,就是努力学习、掌握、发扬光大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走群众路线,善于向群众学习,学无止境,争取达到最高境界。“大学”是相对于“小学”来说的。古人的“小学”是学字、学文化。“大学”是学天道人情,学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古人的“大学之道”就是教人如何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修身养性就要“明明德”;齐家治国就要“亲民”;最后,“止于至善”才能平天下。正所谓:眼界无碍物托起,心境有余人自来!
2024-05-04 12:21:151

《大学之道》最新txt全集下载

大学之道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内容预览:公元二○○五年九月十号,我们的两位主人公,林晓和段天,搭的是同一趟从昌城开往楚天的火车,一个在九号车厢,一个在十号车厢。火车到站,他俩几乎是同时下车,走出火车站大厅,满眼都是各类学校高举迎接新生牌子。占据突出、显眼位置的往往是那些民办学校,他们的老师和学生站在那,用力地哟喝着。段天眼睛越过这些人,发现那些统招的,名牌高校,没有凑这个热闹,而是远在热火朝天的包围圈之外,摆上了桌椅,老生和老师悠然自得地等待着新生到来,虽然也忙碌,但不紧张。段天找到了楚天大学的迎接新生点,径直走了过去,而林晓,却被的士司机缠上,显然,这些司机并没有把林晓当作一个学生,林晓一摆手,在段天之后,踏上了楚天大学停在车站外迎接新生的专车。段天上了车一个靠左坐,林晓则选择靠右坐,他们对车内兴奋的新生不感兴趣,两眼都望向车外。车站外人声鼎沸,偌大的火车站广场成了各式各样人流汇聚的地方,满眼都是手提肩扛的人,这个月份……
2024-05-04 12:21:482

大学之道的原话是怎样的?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一、《大学》一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今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均有启迪意义。二、古籍概述《大学》原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注释,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三、内涵应用《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两千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 该文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四、关于《大学》1.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2.六要素:止、定、静、安、虑、得。3.八条目: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2024-05-04 12:21:552

大学之道的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赏析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明明德”指彰明美德;“亲民”指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是“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止于至善”指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明明德”指向自我的修练,“亲民”指向对他人的影响,“止于至善”是迫求的终极目标,这三条是一个比一个高的人生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这几句阐述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与其志向、心力、性情、思考问题和处理事物间的关系。这五个方面都以前者为前提,而最根本的是人生的境界要高。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对前文的总结,由事物的本末始终,推及人生应该明白做人与处事的先后顺序,告诉我们,先做人后做事出自《大学之道》【朝代】汉原文如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如下: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则心不妄动,心不妄动则性情安和,性情安和则思虑精详,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天地万物皆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顺序,就接近(大学所讲的)道理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彰明美好德行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先要修养自身的德行。要想修养自身的德行,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心意真诚。要想使自己的心意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明白了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心意才能真诚,心意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德行,修养德行后才能管理好家庭,管理好家庭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概都要以修养德行为根本。
2024-05-04 12:22:141

大学之道出自哪本书?

“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书 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一。《大学》是孔子及其门徒留下来的遗书,是儒学的入门读物。所以,朱熹把它列为 “四书”之首。 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编排了一番,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扩展资料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学之道
2024-05-04 12:22:211

大学之道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之道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之道读后感1 昨天晚上终于把已更新的《大学之道》看完了,长长的五卷,一百多章,有时看得我不愿关电脑,可有时也让我厌烦,但总的来说,还是很不错的,毕竟有那么高的点击率。 我想就我看的这些做个记录:林晓这个人是不是有点悬乎呢,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这样的原型吗?但不管找不找得到,我还是很佩服、敬重他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漂亮女生为他而受伤呢?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猛将为他而拼命工作呢?但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林晓和韩冰之间的爱情,在现实社会里,能找到几对像他们一样,为了对方等待十几年,虽然段天和方芸的爱情也很让人感动,可怎么也不会有林晓他们那样的煽人泪下。想想林晓为了追寻韩冰的影子(还有就是完成母亲的遗愿),在事业的巅峰时期毅然引退江湖,走进高考补习班,然后考进楚天大学,并且在楚大低调地学习、生活,开学第一天居然还跑到图书馆的工地上去做苦工。但不管怎么低调,他在各个方面都让人有一种领袖风范,他的意见、建议都很有见地,让人不得不注意他,也让人不得不喜欢他!而在事业方面,他又是一个有想法,敢行动的人,并且很懂得与人交谈,让小女很是佩服! 希望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最好是林晓能和韩冰在一起,也不枉费他们等了彼此十二年! 大学之道读后感2 什么是大学之道?德雷克·博克在他的《回归大学之道》一书中,为我们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这本书的题注是“对美国大学本科教育的反思与展望”。乍一看,似乎是给从事教育事业的人看的,对我们普通的大学生而言,看了之后似乎比较适合发发牢骚。可是换个角度来看,我们何尝不能以此为针对,弥补所受教育的欠缺呢? 书中所提出的大学教育目标,就是学会表达、学会批判性地思考、培养品德、培养合格公民的素质、学会在多元化校园生活、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培养广泛的兴趣、为职业生涯做好准备等等。 或许在大学中,教育的体制并不尽善尽美,但我们自己又该做出什么样的努力呢? 课堂上、实践活动中,我们是否能勇敢地走到台前,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面对身边乃至社会上有争议的问题,我们是否能做出独立而公正的判断?除了学习专业课程,我们是否能真正做到投身校园的多元文化中去?面对这个联系日趋紧密的世界,面对一切皆有可能的未来,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职业、人生的规划? 我想这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必须反复拷问自己的问题。 大学之道读后感3 科区看了一下,没想到,有一本书竟是这样的法人深省,虽然虽然4个小时站着读书有点幸苦,可是读有价值的书却好似一种身心的享受,想将其摘些如下: 德雷克·博克在1971年之1991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他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美国大学生取得的进步与本科教育的目标之间的差距。作者得出的结论发人深省。虽然大多数学生在很多重要的方面都有长获,但是在写作、批判性思维、数理能力和道德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还远未达到期望的水平。多数大学高年级学生认为,他们在外语口语、文化和美学养成,以及准备成为活跃而富有知识的公民方面并未取得长足的进步。总体上看,虽然美国的大学拥有充足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几百门课程,但是它们不敢自信地说,如今的大学生比50年前的学得更多。 德雷克·博克进一步指出,现在很多重要的大学课程都由缺乏经验的教师在担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多教学方法,很多教授依然沿袭那些业已证明是低效的教学手段。而在课程改革时,教师们却对这些现象视而不见。教师们讨论得更多的是教学内容,殊不知,对大学生影响更深远的是教学方法。 在本书的结尾,作者就改善大学生的学业水平向大学教师和大学的领导者们提出了若干建议。美国大学取得的成就固然可喜,但作者向教师们提出的批评却是振聋发聩的。 在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反观我国的高等教育,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远远不止于这些,那作为一种学习借鉴,我想至少当代的大学生应该从以下方面来提高自己: 一、学会表达(主要是书面表达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因此建议大学在初学中开设写作课和口语实践课。 二、学会思考。学生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的精神。 三、培养品德。 四、培养合格公民。 五、生活在多元化的校园。 六、为全球化社会做准备。 七、培养广泛的兴趣。 八、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我想虽然我们目前的教育是达不到这种要求,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种渐进的过程。此时我们要做的只是从自身出发,提高自己,这样每个人都进步了,那我们所期待的教育结果也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大学之道读后感4 大学,中学,小学。似乎这样一个排列有些有趣,如果把握的成长经历看做一个数,那这个排列就是我的倒数。这样说并不为过,因为在20年的生存里,他们占据了13年了。从儿时就在求学道路上兢兢业业,对大学充满憧憬。那么在捧起《中国语文》这本课本时,不料与《大学之道》这篇文章碰上面,开始了我对大学的思索。 古时的人们上学,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似乎大学就是大人之学。而在大学里辅导员给我们上的第一堂班会时,大学两字被放大化的排在了黑板之上,而在“大”字下面重重的划上了标记符,然后开始了对这包含丰富的“大”字进行阐述。它不仅仅是指教学楼等建筑规模的大,更多的是指在这个环境中充斥着大知识,大智慧,大思想。大学里的大楼,大湖,大门,大道等不是支撑大学之大的支柱。而大学里的大师,大事,大人物,大图书馆等才是铸就大学之大。简简单单的一个对“大”字的阐述包含着的是千言的劝学,万语的启示。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确的提到德对于一个人的至关重要。而文章就是围绕这句话展开的,在《朱子语类》卷第十五中将这段文字概括为“三纲”“八目”。三纲便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八纲”指的便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那么我从大学之道开始联想。道,是道“路”,是通向目标的途径。用道路比喻事物背后的规律,给人的感觉更直观。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他强调了人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强调了人认识事物的局限性,更强调了世界万物的变化无常。这和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经说过一句话“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有相似之处,当然,老子的道讲的更多的是自然之道,孔子的道更强调的是人之道。大学之道,就是掌握上等学问的方法和途径。成人学国学,从大学开始,朱子等也说十五岁以后开始入太学。之前,是小学,主要学习的是洗扫应对,初级礼仪和文字基础。十五岁以后,学有余力的人而又有远大理想的人,开始学习大学之道。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大学》中,强调修身为本。修身,就是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和接近正道。正如人驾驶车辆的时候,需要不断修正方向,才能不偏离正道。人生的实践也是这样。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明什么?按儒家讲是发扬人本性中好的德行,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理解为发扬自己的长处,也就是说,不是什么都明,而是有所侧重,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了解了自己,知道了自己的长处,并去发扬它,那就是明明德。“亲民”按儒家传统解释应该是推广儒家的理想和道德理念,对一般人来讲,就是发挥所长,勇于实践,有所作为。有所作为的"目的是什么呢,按《大学》讲就是“止于致善”。对“致善”的理解,广义上讲是达到儒家提倡的最高理想境界,如建立大同社会。涉及到一般的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具体界定自己的理想目标。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通过修身使自己德行和能力提高以后,接下来就是进一步的扩大实践范围,也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学习感悟人生之道并且不断的实践演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共同探讨人生之道,是一个更快乐的事,就算没有人理解我们的才学,或者没有机会实践我们的理想,但我们不依然是一个活的很充实的君子吗! 走过古时大学,踏入现代大学。每个上过大学的人对于大学都有不同的定义和理解,但不可置否的一点是:大学是我们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每个人对大学生活都有自己的感悟,在我看来,我第一件就是充实的大脑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无论你是否对自己所学专业报以兴趣,还是不想在本专业继续研究下去,毕竟本科教育并不是让每个人都去做学问的,但是书却不能不读,而且还要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书可以填充读者精神上的满足,丰富认识视野。读书是获取大脑所需营养的最好方式,而且大量的阅读可以塑造人的思辨能力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第二件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特长。在大学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的竞争,有时你会发现有一个特长会带给你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在大学里,有特长的人会显得更加自信。运动场的飒爽英姿、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喉、下得一手好棋,都能带给你无尽的自信,即使让你的文字偶尔见诸于报刊杂志,都能给你带来才子才女的佳号。第三件就是在大学里要有几个真心、知心的朋友。人无友则无趣。在大学里是很容易受到寂寞和无聊的侵袭的。多一个朋友,就少一份寂寞,也会多一份快乐,朋友是生活的助推器:一方面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丰富起来,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你本身变得有趣起来。 大学是一本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后感。当我们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是充满好奇和憧憬的,希望我们每个人能认真地读好这本书,愿我们合上这本书的时候,留下的是一段经久而美丽的回忆。 大学之道读后感5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是指“大人”之学、君子之学。道是指自然、社会规律的大学问,是大智慧之学。这里的道还应该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明德是指人本身所潜在的、天生的良好德性。儒家对于人性的基本判断是主张人本性善的,所以,儒家学者普遍认为一个人天赋中本来就具足良好的品德。在这一点类似于释迦牟尼所创立的佛教观点,人人皆有佛性。亲民按照朱熹的说法可以理解为一个人不仅要自明其德,还要推己及人,去帮助他人获得良好的品德,亲民还可以理解为友爱他人、亲近他人,这两种解释并无矛盾。止在这里是指达到目标,致善则是指人生的最高目标和境界。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致善”被称为“大学”的三纲领。 这一个开头虽然只有不多的几个字,但其含义确是极其深刻和重要的,是《大学》的核心思想所在。 做人的学问和方法在于发现人的天性和本性,人的天性和本性就是符合天人合一的天道和地道。做人的正确道路不仅仅要自己做符合天地之道的人,还要帮助他人按照天地之道去生活和工作。做人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成为一个道德符合天地之道的人和一个自我完善之人。用道家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道法自然的人和一个清净无为的人。用佛学的道理讲,一个致善的人就是一个摆脱贪、嗔、痴的人和一个彻底觉悟了的人。所以,人类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思想家在最根本的做人问题上,他们的观点是具有一致性的。 学习经典的意义决不在于背诵,而在于运用经典中的思想指导人们的人生,使每个人都懂得珍惜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会虚度年华,更不会无知地堕入地域之中。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一段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其重要性在于指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关键点,这个关键点就是一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最高的人生目标。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人生最高目标是要道法自然、要善待他人和要彻底觉悟,他就能够最终实现这个目标,从而实现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学到逻辑推理的妙用。从经典的学习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古人对于事物的逻辑是有着很深的研究,并达到了非常熟练运用的程度,这一点仍然非常值得我们这些现代人来认真学习。 现实中和历史上的很多人没有成功,甚至会堕落,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搞懂人生真谛,而虚度了人生。 一个人彻底弄懂了自己的人生远大目标后,他就能够安定自己的心,而不会为外境所迷;一个人的心安定了,他就能够做到心静如平静的海面,在人生旅途上坚定地走自己的路;一个能够做到心静和心净的人自然心态就会变得安稳,这样的人就会远离浮躁;一个心态安稳的人就能够进行深入地思考和更加客观地分析与看待世界;一个善于思考和客观分析事物的人最终就一定会达到他的远大目标,就一定会最终实现他的个人理想。任何事物都有本质和细枝末节之分,任何事物也都有其始终,如果一个人能够搞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的结构和层次;如果一个人能够懂得事物的发端和结局;如果一个人能够知道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先后次序,这样的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懂得大学之道的人了,也可以称为具有大智慧的人了。 认真研读此段,会使人们更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弱点和克服人性弱点的方法。现实中的人们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确立自己远大的志向和目标,因此,多数人在生活中会受到外境及其变化的指引,而随波逐流。这样的人是无法做到安定的,他们也无法做到心静和心净,他们更无法做到心态安稳和慎思远虑。所以,我们看到世上多数人都是终其一生,无所作为,他们只有在人生的终点附近发出无力的呻吟和慨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这也是读经典的一大意义和价值所在吧? 人生就是一个人不断克服自己的人性弱点,并通过学习和修身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不断提升和净化的过程,在这个修炼的过程中虽然要经理各种痛苦,但实在是有人生难得之大乐存在于其中。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这个段落里出现了《大学》的八目,这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家对组成这八目的字词并不陌生,但对其深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就可能不甚了解了。何以见得?,每个人看一看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再看一看周围人的行为举止,结论不言自明。所以,古人早就指出,言易而行难。 古时候,希望自己具有美德而彰显于世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则要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想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内心就必须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就必须先探求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 要想获得关于自然、社会和事物的规律性知识,人们就需要与事物进行深入而密切的接触,这样才能全面和透彻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属性;人们在了解了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规律和本质后才能达到意念的真诚;人们在诚意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具有正确的思维和见解;人们具有了正确的观念和价值观后就能够自觉地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人们具有高尚道德修养后就能够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人们管理好自己的家庭,使每个家庭都和睦和和谐了,一个国家也就得以治理了;当所有的国家都得到了好的治理后,天下也就自然变得太平了。上到天子下到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在这里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儒家思想家运用逻辑推理方法的妙处,他们通过说理把如何成为君子的方法说得清晰明了和通俗易懂。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只要人们按照“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的顺序去自觉地修身,终究会获得圆满的人生。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本是指事物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末是指事物的细节。这一段讲的道理是,一个人的本质如果存在大问题,他就不可能做好人,更不可能成为一个得道的高人。这个思想用在做事方面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人在做事的时候,如果没有抓到事物的核心本质,他就不可能做好事情,包括事物的细节方面也是如此。上述理论可以引申出如下的道理,一个人没有把自己的事情搞好,就无法做更大的事情,更谈不上治国和平天下这样的大事。一个修养深厚的人不可能做出浅薄而无理的事情,而一个不注重修身的人,也不可能自动自发地做出什么好事情和完成一件大事。这里讲的道理完全符合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没有种因,哪里会得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确是千古不变之真理! 学习《大学》使人们懂得人生要及早修身养德,只有先修好自身,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也才能够不枉来人世间一次。愿天下有更多的人都能够通过学习人类文化的经典,不断提升自身的品德,为造福全人类的事业贡献更大的力量。
2024-05-04 12:22:341

大学之道的完整句是什么?

全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儒学经典《大学》。意思是,大学的宗旨在于了解并达到人们都具有的至善的道德本性,在于推己及人,帮助、教育他人,使其也成为有道德的人,最后的结果是通过道德修养而达到并保持人类最高的善。“明明德”就是悟道;去修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个凡人成为圣人的三个纲要。扩展资料: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讲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会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
2024-05-04 12:22:411

大学之道的全文翻译

  《大学之道》全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全文翻译: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 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2024-05-04 12:22:556

大学之道的下一句大学之道的下一句是什么

大学之道的下一句:在明明德。大学之道的下一句:在明明德。诗词名称:《大学之道》。本名:朱熹。别称:朱子、文公、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云谷老人。字号: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出生时间:1130年10月18日。去世时间:1200年4月23日。主要作品:《九曲棹歌》《春日》《题榴花》《观书有感》《泛舟》等。主要成就:儒学集大成者,宋代理学家。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大学之道”的详细介绍:一、《大学之道》的全文点此查看《大学之道》的详细内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二、朱熹其他诗词《泛舟》、《劝学诗》、《春日》、《观书有感》、《兰涧》。相同朝代的诗歌《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大学之道的详细信息
2024-05-04 12:23:091

大学之道中,在亲民什么意思

意思是: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出自春秋曾参《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在于鼓励天下的人革除自己身上的旧习,在于使人达到完美的境界。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扩展资料《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止于至善,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这里的“大学”,当时是针对“小学”而言的,“小学”即礼、乐、射、御、书、数,属于“艺”的层面,称六艺,而“大学”是修身之学,使人成为道德上的完人之学,属于“道”的层面。道和艺,一为形而上,为体,为性,一为形而下,为用,为相。朱熹称“大学”为“大人之学”,也是恰当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礼记·大学
2024-05-04 12:23:171

大学之道属于什么文学

散文。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来自大学开篇第一句。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1]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2024-05-04 12:23:351

《大学之道》的核心是()和()?

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德之人讲习的学问道理,在于发扬人们天赋的善良美德;在于革除旧习,勉做新人;在于归宿到才德完美无缺的最高境界。
2024-05-04 12:23:421

你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这三纲领?

一、“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二、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三、大学之道的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扩展资料《大学》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千百年。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战争、灾难、瘟疫和人的精神生态失衡的状况下,《大学》的光辉仍然透过历史的迷雾而映射出来。现代“大学”主要强调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德、智、体等方面。古代中国的“大学”则主要强调对内在道德心性的开发和完善。这一侧重内心完善的大学教育与现代大学并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的。因此,在全球化时代重新阅读先秦的经典,重新审视儒家的思想、道家的思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说明古代思想有其亘古常青的魅力。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大学》的精神生态价值
2024-05-04 12:23:49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意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此语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2024-05-04 12:24:057

大学之道,揭秘古代智慧

你知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古训背后的深意吗?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古人对大学教育理念的深刻诠释!本文将从儒家经典《大学》的开篇入手,揭秘古代智慧背后的真谛。U0001f4da博学追求在古代,“大学”不仅代表博学,更是指向伦理、政治、哲学等深层次学问的追求。这种追求不仅是对知识的渴望,更是对人类文明的探索。U0001f31f光明磊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意味着大学的宗旨是弘扬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品德。这种品德不仅是对自己的要求,更是对社会的责任。U0001f914深入思考当你听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时,不妨深入思考一下: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弘扬这种古老而宝贵的品质呢?
2024-05-04 12:24:551

大学之道的现实例子

有段时间和朋友笑谈,说王默这个人物是有一定的社会构建作用的,不过和环保的主题倒没什么关系。友人不解,我便拿了《大学》开篇的这段话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立论之句,《大学》本出自《礼记》,郑玄解为大人之学,即从个人修身扩大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后被宋儒视为纲领性的作品。最重要的三条纲领,便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了。明明德,对己而言,不断彰明自身的德行,培养高尚的仁德。亲民,接近民众,爱护民众,教化民众,进而构建良好的政治和文化环境。止于至善,体认并追求最高最完美的境界。王默无疑是善良的,她不会因为自身的问题,就去怨怼旁人,而是真的做到了“反求诸己”。有问题,有不好,第一个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哪怕经受了被遗忘的深沉打击和往日种种层层剥离的痛苦。甚至当情意不在,连同桌小胖都为她抱不平时,王默也不曾怨怪旁人,为祸世界,而只是和罗丽一起默默舔舐着伤口(这时候就无比感激清漓愿意关心她,陪着她了)。我于此无意对比叶罗丽之中,任何一个受了伤动辄便报复全世界的角色,只是想说,王默的克制是仁,不是懦弱,她只是求一个公道,以直报怨,用自己的能力,用合乎道德的手段去提高自己。毕竟,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怨报怨,则民有所惩。古人这两句话,可从不是虚的。王默的仁怀是可以延及他人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她总能够将自己的关怀及时地施与他人,只要他们并未表现出明摆着的恶意,王默是十分愿意关心之的。从主动成为思思的朋友,到引领齐娜融入叶罗丽战士团体,照顾舒言,甚至于后期主动平息仙境之中,那些反感人类的仙子的怨愤,使之愿意相信人类。从叶罗丽团体内部来看,王默是一个无可替代的存在,从一开始就肩负着维系整个团体的重任,可以说,王默的善意连接起了他们,使他们成为了交心的朋友,并肩的伙伴。怀仁的同时,不乏见其守礼的例子。我所见之中,王默似乎是唯一一个,愿意在一切开始之前,对自己不认识的人以礼相待,在一切结束之后,对帮助了自己的人致以最真诚的感谢的人。我所说的,不是轻飘飘一句“谢谢”便能概括之的,或许是众人皆去,独她留在队尾,对仙子们表达了真诚的道谢,或许是帮助冥王清理后的不自居大,离开时的一个诚挚的希望。这样的礼会有什么作用,是日本那种言则抱歉动则鞠躬,却毫无悔过毫无怀思的没有芬芳的花儿吗?自然不是的,王默的礼,是对于感恩他人付出最诚挚的谢意,对于冀望他人应允最真切的请求,是发自内心的传达。有了这样的传达,双向的情感便构筑完成,施与者得到感恩,更愿助人,被请者心底畅快,如愿倾听,一种由礼构建而成的,遍溢关怀的纽带产生了,从一人至二三人,进而至于天下人。仁与礼共同构建了以王默为中心的社会关怀链,并在持续不断地蔓延开来,经受关怀而愿意进一步去关怀旁人的例子从不少见。一人二人三人进于万万人的日子,想来也指日可待了。而王默从未停止进步。一遍又一遍地自省,施善,想着能够帮助别人便是最好,自然也不能说她是行百里半九十的庸碌之辈。很确然的,她的所思所想,应是至善之境。故而我常说她是能建构社会的人。然而建构社会,便意味着打破现有的不合理,然后便是引起人们的责骂与愤怒。我一直认为,叶罗丽中的世界是现实的照妖镜,总有那么有些人,把善良当做虚伪,把冷漠当做个性,把躁郁当做直爽,把欺骗当做智慧。给欺侮同学冠以缺乏关爱的理由,给毁灭世界打上受尽委屈的烙印。似乎一切恶都有缘由,一切善都有目的。尽管不是全部,但这种声音足够大,足够广,自然足够让人心寒。王默通过自己一步步改造构建了漫画里的社会,却在现实世界里遭受了不尽的冤屈。一时之间,我竟很难说清到底是王默的悲哀,还是那些人的悲哀了。当然,仁怀是可以被托住的,正面的反馈足以让怀仁者心神感喟。使人产生我有所为的想法,打消可能出现的疲倦念头,进一步做好自己,改造一切。于我眼中,水清漓就是那个能托住王默的人。他在被王默打动之后,几乎以全部的自我去尝试践行着王默带给她的一切,并将之反馈给了王默。唯一的,无所求的,长久的反馈。他愿意接受王默的付出,倾听王默的感受,尝试去理解人类的一切,按理来说,双向构建到此已经完结了,可他没有就此止步,他将爱和守护的力量,反向给了王默。一次又一次的救助,喷泉之中的安慰,无论何时惦念的第一个人总是她(有个小点不知道是bug还是故意的,第八季水清漓有像王默王默叫了辛灵一声店长,他之前,包括其他仙子,叫的都是辛灵来着)。王默感知到了被爱着的感觉,这种感觉,成为了支撑她以仁,以爱继续育化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王默在尝试构建世界,以爱化育万人,求索至善的过程中,何其有幸遇见了可以托住她的清漓。清漓于冷心冷情,漠然于世间万物的年月里,何其有幸遇见了让他有情的王默。而我们在面对善与恶纠缠不休的社会时,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这样一对有情人,让我们看见善的美好,仁的光芒,从而有信心于改造一切,让未来趋于至善而非冷然。
2024-05-04 12:26:04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读后感

   读《大学》有感范文一   一直以为,作为儒家四部经典之一的《大学》是深奥的,非一般人所能领悟,所以一直未曾染指。若不是这次在语文书中偶遇《大学》,短时间内也不会去阅读的。不过,学了《大学》,还是有一些浅薄的感悟的。   “修、齐、治、平”乃是《大学》中精华,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只在修其身。这四者,乃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又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格物,格物而后致知,格物致知,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不必考虑如何治国,如何齐家,如何平天下,我们要考虑的只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学》还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   所谓格物致知,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简单来讲,就是通过实践来获得真知。陆游有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强调的也是实践获得真知的重要性。格物致知,放到《大学》中,也有它的一番意义。我理解为,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真理,得到真理后利用真理来诚意。意诚而后心正,正心而后身修。的确如此,只有心意真诚才能够使心态端正,心态端正才能够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一定的境界,一种状态。   除了修身,《大学》中有借鉴意义的,就是诚意中“慎独”了。所谓“慎独”,说的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要注意自己的品行。君子在人前人后的表现如一,而小人,却常常是在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大学》中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知,见君子而后厌然,人之视己,如视其肺肝然”。说的十分有道理。只有内心真诚,表现才能端正,只有诚于中,才能形于外。   《大学》中虽然大道理偏多,看似很深奥,但实际上细细体味,在现实生活中还是有很强的实用性的。我们也许不能做到至善至美,但可以以此作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努力使自己做到身修,也许我们现在还不能治国平天下,但《大学》在于完美自己的行为上,也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读《大学》有感范文二   国学是积淀华夏五千年文化的魂,伴随着历史的骆铃悠悠,开卷轻启《大学》之扉,收获良多。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儒学中提倡内修与外治,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秉承"兼者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抱负。《大学》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炎黄子孙的思想,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心理,《大学》将生命的历程铺设在层层阶梯之上,进而鼓励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联系大学生活,我们踏着高中的尾巴朝大学款款走来,对于大学生活我们充满未知,有迷茫、有憧憬、有抱负、有畏缩,五味杂成铺面而来,但更重要的应是《大学》中提倡的内修与外治。内修——努力夯实文化知识,充实精神世界;外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社会现象有所思有所感,对国家民族命运有责任感与担当。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无不告诫我们整体由部分构成的哲学规律,大学生在利己主义盛行之时,应时时忧国忧民,勇于承担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历史使命感,置身于社会民间疾苦,体味人生百态,而不是一味躲在象牙塔寻求安逸。   克明俊德,知其所止   在儒学体系中"明德"是其核心,儒学讲究"德教",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确需要明德这盏清茗击退内心的不安。面对纷繁的诱惑我们需保持内心的道德底线,绝不令他人越雷他半步,即加强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弘扬善根,而摒弃诱惑。知其所止对于我们当今浮夸的社会风气犹如一剂镇静剂,止即找准自己的位置,当今社会诱惑繁多,机会供需失衡,人们内心迷茫,对自身定位毫无概念,成为精神流浪者。大学生活多姿多彩,诱惑重重,我们应明德,坚守内心道德底线,能果断对诱惑伸出拒绝之手。面对中国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老一辈常垂首叹息,生活犹如平静的海面有历经风浪仍从容归港的船只,我们当代大学生应找准自身定位,明确目标、理想,为心灵铸造指路的灯塔,保护我们不至于迷失自我,随波逐流,成为沉睡于海底的残骸。   苟日新,日日新,义日新   改革创新四字对中国的历史命运起了转折点的重要作用。延伸到个人便是,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即精神品德,思想也需随时代的脚步革新。*这场黑暗的劫难已沉淀在历史之中,但其血淋林的教训值得我们沉思,并痛定思痛。改革创新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是命运的掌舵,对于个人而言是人生的财富。作为当代有志青年我们不应墨守成规,甘做井底之蛙,我们应怀着宏伟的志向奔赴远方,开阔眼见,时时创新,勇做创新之巅的弄潮儿。引用伟人一句话即——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品国学,思《大学》,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怀有——"最朴素的生活,最遥的梦想,即便明日天寒地冻,路遥马亡。"国学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一个国家的历史瑰宝。我们应守护好自己的根,而不做无根的大树,随风而倒。    读《大学》有感范文三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作于春秋末年战国时期,写定于秦统一全国以后不久。它是我国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指有关政治、哲理的高深而广博的学问。《大学》依据孔子、孟子“仁政”的思想,阐明了新生的地主阶级“治国平天下”的理论。文中提出三条基本原则(三纲)和八个方法步骤(八目)。“三纲”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大学》认为,人生来就是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各心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中,“修身”是根本,也是关键。前四目是“修身”的方法;后四目是“修身”的目的。   书中我最认同的一句话是“经文”章里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是:通过探索了解道理,丰富知识,处事的意念诚实,对待事物的态度就客观了,人的心志就端正了,品行也就好了,家族也就可以整肃好,就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就太平了。如果我们都这样做,那该多好,天下能太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书中我们都应该做到的是:“孝子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衰,祭则致其严”。大意是:孝敬侍奉父母时,应当尊敬他们,使父母高兴,父母生病时,应当表现出焦虑,他们死后,应当十分悲痛,祭拜父母时要严肃,这样才算孝敬。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两句话,那么人人都有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品德、端正的态度,那家族就会兴旺起来,国家就会强大起来,那国家之间将很友好,天下就太平了,这是多么美好,希望我们的明天更美好!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古典诗文《大学》第一章里的句子。意思是《大学》的原理,在于使人们的美德得以显明,在于使天下的人革旧更新,在于使人们达到的理想境界。读书自然不是为了统治国家或者从政,说亲民可能扯得过远,古代的大学指君子之学,为人君,至于人,恐怕现在人或者学生早已忘了何为仁,当然我也承认,我从没有认真考虑过仁是什么含义;我读了《大学》这本书之后,并没有从其中悟得太多哲理,只是学会了一种处世心态。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们的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已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提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性德。“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意思是所强调说的: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思想)。“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意思是所讲的要治好家族,关键就在于必先修养自身之品德。“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意思是所说的要治理好国家,关键须先治理好家族。“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意思是所说的是要使天下太平,根本在于先要治理好国家。因此,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正如古人所说的:“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所以,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学》教导我们做人的道理,做人要以身作则,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则本末倒置就糟糕了……   大学短短的两千来字,就深刻阐明了人生和社会的大学问,以及做学问的境界。学问不在于某一具体的技术,不拘泥于世俗的琐事。学问在于明辨世间的大是大非,在于促进社会进步,为天下人树立榜样。“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2024-05-04 12:26:311

“大学之道”的第一条纲领是什么?

1、“大学之道”第一条纲领是“在明明德”:要去明白、弄清楚并且彰显人人内心原有的光辉品德。儒家强调“人之初,性本善”,长大了以后,有的变成了很好的青年,而有的却变成了罪犯恶人,呈现如此之大的差异,就在于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外在环境和人性发展的关系就是大学教育不得不考虑的方面了。2、“大学之道”的第二个纲领是“亲民”。一旦人经过自我启蒙获得了刚健清新的人生境界后,还有去除其他人理智之“蒙”的义务,从而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去掉蒙昧,走向新生。这就是“亲民”的精神。这种推广及人的启蒙,正是知识分子和大学教育的重要功能。大学不是“独善”,而是“兼善”,不仅让自我变得更加完美,而且也让天下变得更为完美。3、大学之道的第三纲领是“止于至善”。这个“止”要求人的目的是达到最高的善,不达到极为高妙的善的境界就不停止追求。要精益求精。可以说,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就在于其所成就的人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在于最终达到“最高的善”——将人性本有的“明德”展示出来而使人心远离私欲污染,对事物体察入微并葆有心灵知止之定。这标示着作为大学最高境界的“止于至善”,要求人超越一般之善的自我而成为至善之圣人。扩展资料“大学”的三大纲领必须配以具体的步骤,这就是“大学”的“八目”。“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这一段话中的“平天下”“治国”“齐家”“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是很重要的关键词,也表明了八个层次。这就是八目。在八目中,“平天下”“治国”“齐家”可以说是一种“亲(新)民知识”,通过启迪民众的智能,把自己所体会到的真谛传播天下。这是对外的一方面。而对内的方面是修身。“修身”主要强调言行的一致,言语的谦恭,行动的合乎规范。“修身”之后是“正心”。“正心”并不容易把握。人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知心”之难。儒家讲究的“正心”就是让自己做到问心无愧。“正心”的关键是“诚意”。“诚意”有多方面的要求,其中真诚性、本真性、真血性,这些“真”是“诚意”的关键所在。“致知”是指“凡一事不晓皆为耻”,要尽其所能去把握外在世界的各个方面的知识以全面提升自己。“格物”就是要排除那些虚幻的、引你走入歧途的物表象,去把握真实的本质。参考资料来源:光明网——《大学》的精神生态价值
2024-05-04 12:26:481

大学之道在于明德,在于亲民,在于止于至善。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此为八目。三纲八目合而为之则为大学之道。这是古人对于大学的理解,而做到三纲八目才算成就大学之道,也就成了圣人。 而今对于大学生的理解则是:大学生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是指正在或已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大学生是一个国家崛起中的后备力量,大学生学古通今,对于如何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则显得尤为重要。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融汇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正所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就要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的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主心骨”的作用。作为当代大学生,第一,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教育自己,不断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第二,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之一,即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学习党的大政方针,贯彻执行党的思想精神,积极进取,努力完成学业,成为一个优秀的接班人。第三,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第四,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时代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当代大学生应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标尺,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当代大学生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就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当代国际社会竞争中,文化的竞争越来越重要。美国好莱坞影片中植入中国的文化元素,如《功夫之王》,《功夫熊猫》等,他们把中国文化收为己用,用中国的文化挣取中国人民的钱。而我国的文化产业则很薄弱。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抵制美国的文化侵略。为中华优秀文化的发扬贡献一份力量。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坚持正确的道路,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重。 近来南海问题没有平息,钓鱼岛事件又兴起,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正在受到严重的威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利益为重,坚决维护钓鱼岛的主权完整。现在社会中出现一些激进分子,打杂日本生产的汽车,以及一些日本的商店,作为大学生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这些做法是错误的,这样做并不是爱国的表现,这样的现象之所以出现时因为很多很歪曲和误解了爱国主义的本质。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要正确对待爱国,理性爱国,打杂日本货物只会造成社会的恐慌,和破坏社会的稳定,反而给国家和政府造成更大的压力。 大学生应该要积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爱国主义传统。
2024-05-04 12:27:011

如何理解《大学之道》的文言文?

《大学之道》的特殊句式有否定句、疑问句、被动句等。1、否定句:在《大学之道》中,作者经常使用否定句来表达自己对某种行为或观念的反感和批评。例如,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这句话表达的是女人不可能先学会如何抚养孩子然后再出嫁。2、疑问句:在文章中,作者有时会使用疑问句来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表达自己的困惑。例如,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作者在探讨人的本性问题,提出谁能没有疑惑?如果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疑惑终究不会被解开。3、被动句:在《大学之道》中,有些句子采用了被动句式,以此来强调某种行为或事件的被动的发生和影响。例如,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句话强调的是,能够做到善始善终的人很少,大多数人都只能做到开始做得好,但难以坚持到最后。《论语》中的特殊句式:1、判断句在《论语》中比较常见,其特点是在句末使用也来表示肯定判断。例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习后及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2、疑问句在《论语》中也出现过。例如: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3、被动句在《论语》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意思是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慎重,接近有道德的人来修正自己的错误,这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2024-05-04 12:27:431

大学之道高中要求背吗

大学之道高中不要求背。《大学之道》并不在高考要求范围内,如果只应付古诗文默写,并不需要背诵,但是平时可以当作一个积累,拓展知识,因为语文是需要大量积累科目,有益无害吧。
2024-05-04 12:28:101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明德篇【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注释】亲民—应为“新民”。新,动词,革新。即弃旧图新,去恶从善。【现代解说】 什么是《大学》?它是儒典《礼记》中的一篇政治、道德论文。汉代儒学大师郑玄说:“大学者以其记博学可以为政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道德文章,成编于四书之首,相传作者是曾子;大对小而言:大学所学乃高深的哲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而小学所学乃是指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礼节,学习诗歌、文章、武艺之学;  因此,朱子在《大学章句》中讲到:“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近、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就是大学。   因此,《大学》思想所传播的学问,是教人如何做人、从政、修道的高深学问;纵观儒学之目的,其最终之意义即在于“求仁得仁”这是它最高的境界。而“仁者,人也。”其全部学问,即表现在生活实践中去完成,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者,乃在于人有良知、有良心、有天良—这就是人心、人格;而人心就是“仁”。故“仁者爱人”,即有爱心、同情心、善良心,这一切全是人的自觉。若这个自觉一旦丢失,这人就陷于被动,久而久之失去自觉,失去人格,则人心晦暗没有光明,行事违仁悖理就如禽兽一样,故而违法犯罪现象随即出现。  人心善良的透露就是心光的透露,而心光就是光明的大学之道,就是光明的明德;所以学习《大学》的首要学问,就是要搞清楚、弄明白什么是光明的明德?   由于现实社会中,每日每时所发生的许多丑恶现象和不良的习气、习惯,慢慢的使得人们对这些现象司空见惯,继而麻木不仁,从此根本就不相信还有什么人之性善之说,还需要讲什么人格。大家都这样随波逐流,心光一天一天被欲望、邪恶、所遮蔽污染,如同阴暗的天气竟能将明亮的太阳光遮住一样,人的本来具有的性善之光也逐日被不仁之流俗所遮盖,从而使本有的心光晦暗,光明的道德之光再也无法显现。  而《大学》之道的学问,正是在教诲引导人们,如何去重新找回自己本有的性善之光,如何使每个人本有的光明之德再重新发出光明,并能焕发出闪亮的人格来,这就是能明亮自身道德光明的大学问—“大学之道”。  因而,能自觉去“明明德”改善自己的人格,并发出人格之光,这就是“大学之道”;换言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在道德实践中去净化心灵,去努力为善,发大勇知耻之心去忏悔一切不道德的行为,而使自身的真性流露,心光明亮,找回了自己人格的光明之德,这就是“明其明德”的道理。  而能“明明德”应该是一个人,追求最基本道德修养,所必须具备的人之本能。也就是说:正因为你是个人,所以必须应按本分去做好一个人,去讲求好自己的人格,这好像是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事。正如南怀瑾先生在《大学微言》中所说:“我们上古传统教育的主要宗旨,就是教导你做一个人,完成一个人道、人伦的本分。不是只教你知识和技能,而不管你做人做的好不好。因为做工、做农、做小贩、做官、做学者、做军人、做皇帝,那都是职业的不同。职位虽不同,但都须要做人,才是本分。”  而“在亲民”又是什么意思呢?人,只有在具备了“明明德”之修养后,又能发挥他本能的自觉之性来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就会使人产生弃旧图新的振奋。在认真检讨了自身修养的不足,找回了自身的人性之光,这才是一个自新的人、明德的人。即:告别过去之晦暗旧我,迎来光明道德理性之新我,从而成为“新民”。这就是“在亲民”的内涵;  这个阶段应该是非常不简单的修养阶段,而人能达到“在新民”做“新民”的境界,已很不容易了!先哲们曾讲:是有相当修养的/
2024-05-04 12:28:182

结合《大学》谈谈古今“大学之道”的相同点”

作为大学生,这个要靠自己独立思考,自己独立完成。根据一些同学的提问,我归纳了一下。新生入学报到时主要要准备如下东西、要注意如下事项:1.相关证件。包括:身份证、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户口迁移证、党团组织关系证明(介绍信)、一寸登记照若干张(可以多带几张,以备它用),等等。这些很重要,一定不要忘记。另外,把父母、爷爷奶奶即各个近亲的姓名、出生年月、工作单位、职业和职务搞清楚,填下来,到学校要填各种表格,有的表格需要这些信息。2.钱和卡。上学要交学费和住宿费(分别为每年4500-500元与1000元左右),合计要6000左右(个别专业可能要高些,如艺术类专业)。因为新生出门较少,没有什么旅途安全经验,建议少带现金(但千把块钱还是要带的,以备一些不时之需)。可以在家中先办一张信用卡或储值卡用于交学杂费等。有的学校会给你寄一张卡,让学生把钱存在其中,你可以用这张卡,也可以不用。如果家庭条件还可以,办一张信用卡,把它关联到父母亲的储值卡(如工资卡),每月刷卡后直接从父母亲的卡中扣款,这样的好处是方便、安全。但如果你不想让父母亲知道你的消费情况,可以自己在老家办一张储值卡(让父母亲往里冲钱),然后办一张信用卡与之关联。也可以到学校再办储值卡与信用卡,但这样你父母亲异地往你的储值卡打钱时要付手续费。3.一般情况下,各个学校都要配发一些学习和日常生活用品,这些东西不是无偿给你的,都要你花钱购买。学校发的物品质量都很次而且贵,建议学校发的东西如果可以不要就尽量不要,能自己买的就别买学校发的,有些生活必需品则可以在离开家时先配好,免得到学校后由于人生地不熟不好买。4.衣服被褥。你平常穿的衣服,春夏秋冬各季的,都要带,除非学校距你家乡很近或者父母亲有机会出差来学校给你带东西。内衣和袜子至少要两三套,各季的外衣至少也要两套。如果你现在生活的地方和要去上学的城市的地理气象与生活环境是否相似,那么准备的东西和在老家差不多;如果相差太大,就要带些那个城市需要的衣服(例如,如果你生活在北方,但上学的城市在南方,那么太厚的保暖内衣裤就可以不带了)。被褥也是这样,夏天去学校,可以带一床薄被(如毛巾被),厚被子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后再买。席子可以到学校根据床宽购买合适的,床单和枕头(枕套)可以自己带也可以到学校再买。5.洗漱生活用品。要带牙膏牙刷、毛巾、漱口杯、香皂肥皂、洗发水、梳子、手机(看家庭条件)等,以便在途中和到校后就能使用。男生要带剃须刀、女生要带各种女性用品和洗面奶等。至于洗脸盆、晒衣架、拖鞋、雨伞、水瓶、指甲剪、剪刀、小刀、台灯之类的东西就不一定要带了,有的学校会发,就算不发自己买也不贵(这些生活用品到了学校买也很方便,而且到时候和舍友一起去买还能快速缩短距离)。条件可以时,可以带个照相机,为自己和同学照照相,也是人际交流的一种很好方式。6.学习用品。可以带几支水笔、本子、字典、词典(英汉汉英词典等,包括功能强大的电子词典)、书包(背包)。如果学校没有不允许,你家庭条件许可的话,可以带笔记本。但最好不要带,尤其是当你迷恋上网或者玩游戏的时候,带笔记本会影响你的学习和生活以及和同学的正常交往。另外,还可以预备一些生活中用到的药或创可贴之类,虽然不一定会用到它们,不过等需要的时候随手可以找到也很方便。7.旅行箱。如果家庭条件不是特别好得钱花不了,不需要买太贵的,毕业后可以买更好的。箱子可以大一些,能装下自己的衣服及平常不是常用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即可。但不要过分大,免得不好携带,到学校在宿舍也不好放。一般以80公分左右长、50-60公分宽为佳。8. 如果可以的话,带点家乡的特产,不是一定要去给老师,而是给舍友或班上同学吃,毕竟你有四年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越早熟悉越好。10.如果坐火车的话,可以凭录取通知书(入学通知书)享受学生票优惠。11.一点小建议:大学学习勇攀高峰,加入社团量力而行,大学社会实践多多益善,尊敬老师有难必问,同学相处宽容大度,大学恋爱不鼓励也不反对。12.入学测试和体检。有的大学在新生报到后一段时间内,要组织几门文化课的新生入学测试,对考试成绩和高考成绩有较大出入者要进行重点核查。如果你考试没有作弊,不要有任何担心。考试范围和难度不会超过高考,考得好坏无所谓。体检也很容易过,除非你有不符合入学要求的重大疾病而且在高考体检时又使了花招,一般是不要紧的。只要你高考时正常体检、正常考试,这两项都没有问题,现在可以放心玩!当然还有另一种入学考试,那是为各种分班做做准备的,比如英语成绩好的学生分到英语快班。13.新生军训。大学新生要进行军训,军训一般只有两个星期。按照《国防教育法》的规定,组织学生进行军训,这是贯彻国防教育法的具体行动,是推进素质教育、为国家和军队培养造就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重大举措。参加军训可以增进同学友情,应该积极参加。如果身体条件不许可,应该尽早跟辅导员或班主任讲清楚,以免发生意外。14.宿舍是在你去之前就安排好的,这个不用担心。住宿条件有好有坏,不要太拘泥于这个,主要是要和同舍同学友好相处。不要以为住宿条件差就不能适应,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而且不太好的生活条件对你以后的成长和工作、生活很有好处,不管你的家庭是多么富有!15.专业不理想,调换专业。一般学校进校一年后都可以调换专业。调换专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因为在原专业很难学下去,学校会帮助你换一个好学一点的专业(但一般不是很好的专业,也不是热门专业);另一种是你想换一个你心仪的其它专业,这种时候一般都要由你要转入的专业所在院系进行资格考试,考试合格才能转入,有的学校还要交一笔费用。
2024-05-04 12:28:261

猜你想看

good 企业管理培训

大家在看

高中 高中 我兔 quickest entries ninth apartment friend guest question talk could this presenting 财政 审计 会计 nice 企业绩效薪酬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