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必修三定语后置的句子

2023-11-28 16:00:54
共1条回复
bikbok

1. 高中所有文言文定语后置的句子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

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

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

2)、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

可以推而广之 有问题可以找我 希望帮忙

2. 人教版 高一语文 必修四 文言文里的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句子都有哪些

自己看看规律吧,找也找不尽,要学会捕鱼的方法。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促织》:“覆之以掌”即“以掌覆之”应理解为“用手掌覆盖(蟋蟀)”。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可以不负戴于道路也《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举所佩玉抉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史记〉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荀子〉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韩愈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u2022;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苏轼

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晶。 《柳毅传》李朝威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3.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2)、中心词+之+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可以推而广之 有问题可以找我 希望帮忙。

4. 高中必修一,二的所有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此人力士. 注意点 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古代汉语表被动的句式主要有四种: (1)用“于”表示被动关系.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王建禽于秦.(齐王建被秦国活捉了.禽,通擒) [简析]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王建”是受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2)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我虽然想再说一些,但考虑不一定被理解) 句中的“见”,用在动词“察”前,表示被动,“见察”,即“被察”之意.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我担心被您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用“为”表示被动关系.“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草房被秋风吹坏了) (4)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被”用在动词前表被动.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简析]“受……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于”引出主动者“人”.这种句式数量较少. (二)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点: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三、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因此按下不表. 1、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u2022晏子辞千金》) 2、悲哉,世也!(《工之侨献琴》) 四、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经常前置. 否定句就是有否定词“不”“毋”“未”“莫”等的句子.在这类句子中,代词作宾语时,则常常放在动词前面.例如: ①我无尔诈,尔无我虞.②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③《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简析]①句的“尔”“我”,代词,分别作动词“诈”“虞”的宾语,因两个分句都是否定句,所以“尔”、“我”分别放在“诈”“虞”的前面,放在否定词“无”(毋)的后面.②句的“之”,代词,指代自比管仲、乐毅的说法,用在否定句中,作动词“许”的宾语,放在“许”的前面、否定副词“莫”的后面.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①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②未绝鼓音. ③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5. 高中语文文言文定语后置句型的有哪几句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赤壁

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赤壁》

可有吹洞箫者 《李凭箜篌引》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

2)、中心词+之+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可以推而广之 有问题可以找我 希望帮忙

6. 【文言文倒装句中“之”的作用】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7. 【定语后置的句子有那些】

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正常顺序:莫肯顾我B.古之人不余欺也 正常顺序:古之人不欺余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例:A、豫州今欲何至?正常顺序:豫州今欲至何?属动宾结构,至,动词;何,代词.(以下情况类推)B、沛公安在?(动宾)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A.何功之有哉?有何功(有什么功劳?)(此外还有《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等等,“何.之有”是常见的提宾句型)B.唯马首是瞻.类似于“唯命是从”“唯才是举”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正常顺序:居高之庙堂(高高的庙堂),出远之江湖(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应该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其中“之”是结构助词“的”,整句话意思是“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放在中心词前修饰中心词的就是定语,如“美丽的校园”,“美丽的”就是定语,校园是中心词.而“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定语“利”、“强”却在中心词“爪牙”“筋骨”的后面,所以被称为“定语后置”.正常顺序: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繁重之赋税.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之马,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之人,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约与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之食客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尝贻余一核舟.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沛公军霸上兵十万.请采纳答案,支持我一下.。

相关推荐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什么特殊句式,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的正确语序

1.求人可使报秦者使用特殊句式为定语后置句,即使用中心词加上之字加上定语再加上者字结构。 2.这句话的意思是: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 3.使,指挥,调度,支配。 4.这句话的完整部分为: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7.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8.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9.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10.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2023-11-22 14:50:391

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的正确语序

正确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这是定语后置句。谓语是“求”。宾语是“人”。定语是“可使报秦者”,定语置于宾语“人”的后面,所以是定语后置。按正常语序翻译过来就是“寻找可以派去通报秦国的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倒装句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疑问代词“孰”受强调而提前,公之视廉将军与秦王孰(厉害)) ①宾语前置: 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 ③介词(短语)后置: 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 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 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 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 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 廉颇蔺相如列传脉络 《廉颇蔺相如列传》为《史记》列传(70篇)之一,文节选部分重点描写了蔺相如,也叙述了廉颇。运用多种文学手法表现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 1—2节:廉蔺简介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 3—7节:完璧归赵。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 8—11节:渑池相会。u2002u2002u2002u2002u2002 12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
2023-11-22 14:50:461

求人可使报秦者什么句式

定语后置句。调整后是“求可使报秦者人”。
2023-11-22 14:50:542

《廉颇蔺相如列传》里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是什么句式?

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求可使报秦者人,未得。翻译为: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没找到。
2023-11-22 14:51:024

求人可使报秦者什么句式?

定语后置很明显,你都已经翻译出来了:找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找”是谓语动词,“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是定语,原文中“人”就是人,可使报秦者就是定语,到装过来就是“求可使报秦人”。者应该是不参与倒装的。
2023-11-22 14:51:124

幸尚宽何为不可是什么句式。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是什么句式。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是什么句式。 谢谢

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就是“为何”,宾语前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告以事”是“以事具告”,状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现代汉语是“求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
2023-11-22 14:51:191

求人可使报秦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中“者”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性为助词,结构为“中心词+定语+者”,意思为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一、出处:两汉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二、原文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三、释义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扩展资料“者”字的有关释义与用法一、代词:1、相当于“这”如:者回(这回);者般(这般);者流(犹言这个流派);者番(这番;这次);者里(这里);者个(这个);者边(这边)2、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3、指代人射者中。(射的射中了目标。这里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射中的照规定的杯数喝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4、指代事或物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逝去的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哪管白天还是黑夜都不会停止。)5、用在数词之后,指代上文所说的几种人或几件事二者不可得兼。——《孟子·梁惠王上》(以上两者不能够同时得到)二、助词1、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礼记》(以前我公公死在老虎口中,我丈夫也死在老虎口中,现在我儿子又被虎咬死了。)2、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唐· 韩愈《杂说》(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3、用于名词之后,标明语音上的停顿,并引出下文,常表示判断仁者,天下之表也。——《礼记》(仁爱是天下的表率)4、用在句末表示语气完毕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作为成年人,不要失去天真无邪的童心。)5、用在句末,与疑问词相配合表示疑问孰为此者?——《老子》(谁又是这样的人呢)三、形容词1、虚假,不老实今以称人之不老实者曰“者”。——明· 顾起元《客座赘语》(现在把不老实的人叫做“者”)2、通“诸”( zhū)。众多四、名词:假借,借口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者 (字)
2023-11-22 14:51:273

求人可使报秦者

1.求人可使报秦者. 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句,谓语是“求”,宾语是“人”,定语是“可使报秦者”,置于宾语“人”的后面,所以是定语后置;按正常语序翻译过来就是“寻找可以派去通报秦国的人” 2.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之外湎迟. 古汉语中的状语后置句,谓语是“会”,状语是“于西河之外湎迟”,置于谓语“会”的后面,所以是状语后置;按正常语序翻译过来就是“想和王交好,在西河南岸的湎迟见面(商谈)”,“湎迟”是地名.
2023-11-22 14:51:402

求人可使报秦者 句式

以“者“为标志的倒装句。原本应是,求可使报秦人。
2023-11-22 14:51:47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为什么是定语后置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为什么是定语后置——因为,”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寻找可以处事秦国的人“的意思,正常词序应该是”求可使报秦人。“
2023-11-22 14:51:552

中的句式。

2023-11-22 14:52:141

求人可使报秦者 是哪种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简介】: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产生】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了“定语后置”一说。由于大家非常尊重杨先生,对他的话过于相信,1979年,“定语后置”又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否定】在杨先生晚年,他发现当初自己提出定语后置的行为过于草率,最后发现定语后置实际上不算倒装,然而,因为大家太尊重杨先生了,导致大家都不听他的......现在界内肯定的倒装只有一种——宾语前置,是毫无争议的倒装句,其他的,如:定语后置,徒增笑而~
2023-11-22 14:52:232

求人可使报秦者使的意思是什么 求人可使报秦者中使如何解释

1、使:命令,派遣,支配。全句为: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 2、详解:“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2023-11-22 14:52:301

初中文言文句式课本上例子有哪些 ?多多友善

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属于宾语前置)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省略句: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再给你例举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 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 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 ①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四、宾语前置(略)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 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 句子叫否定句)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 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 的宾语前置。例如: 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 课堂练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 状语后置句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句4、逼兵势耳。 被动句5、亮见权于柴桑。 状后置句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7、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9、乃说备使之抚表众。 省略句10、一鼓作气,再而衰。 省略句1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被动句13、称心如意,几家能够? 主谓倒装14、足下何以待之? 宾语前置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16、君不之信 宾语前置17、皆可限以时月 状语后置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被动句19、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判断句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定语后置21、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2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
2023-11-22 14:52:461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信义安所见乎 A.为降虏于蛮夷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自

C例句和C句均是宾语前置句,A句为状语后置句,B句为定语后置句,D句为主谓倒置句。
2023-11-22 14:52:532

“使不辱于诸侯”句式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使不辱于诸侯.”分别是什么句式?

第一个是定语后置 ,第二个是被动句、省略句 使(之)不被羞辱
2023-11-22 14:53:001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判断句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动句大王见臣列观 省略句徒见欺 被动句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宾结构后置 即状语后置何以知之 宾语前置而君幸于赵王 被动句
2023-11-22 14:53:104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 农人告余以春及B 求人可使报秦者C 大块假我以文章D 五亩之宅

B (B 是定语后置句;A C D 均是状语后置句)
2023-11-22 14:53:171

倒装句文言文初中

1. 初中文言文中倒装句的类型 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2. 初中语文全部文言文倒装句,要做作业拜托 1: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2, 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3,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4,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6,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7,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8.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9,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3. 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句初中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为了强调谓语,加强语气 ( 2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 宾语前置 a.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古之人不余欺也。 (2)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 忌不自信。 b. 疑问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吾谁与归 (2) 子何恃而往 ? (3) 何以战 ? c. 用助词“之”“是”帮助宾语提前 (1) 何陋之有 (2) 宋何罪之有? (3) 唯利是图 (4) 唯你是问 3. 定语后置 (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 1 )投以骨 ( 2 )战于长勺 ( 3 )祭以尉首 (4) 咨臣以当世之事 4. 初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 5. 初中文言文句式课本上例子有哪些多多友善 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属于宾语前置)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省略句: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再给你例举一些: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 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 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 ①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四、宾语前置(略)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 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 句子叫否定句)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 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2023-11-22 14:53:241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什么意思?

者在此处的意思是“XXX的人”,可使报秦者在此作人的后置定语,意思是寻找可以作为信使去秦国回信的人。此句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原文节录如下: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译文: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扩展资料:《廉颇蔺相如列传》生动刻画了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赵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他们或耿直或忠厚,或鲁莽或机智,形象鲜明生动,令人叹服。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形象凸现纸上。司马迁善于抓住人物主要特征进行极力渲染。如在对事迹颇丰的蔺相如这一形象进行处理时,便抓住“智勇”这一特征为核心展开描述。正如他在本传传末所论赞的:“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也。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在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等事件进行描述时更是紧紧扣住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这一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廉颇蔺相如列传
2023-11-22 14:53:434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计未定”是倒装句吗?

“计未定”不是倒装句,就是计谋没有定下来的意思“求人可使报秦者”,才是定语后置句,“人”是中心词,“可使报秦”是定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语提前,即为:求(可使报秦)(的)人。定寻找什么样的人?寻找(可以派去报告秦国)的人
2023-11-22 14:54:043

文言文谓语前置

1.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的结构:[ ] ,( ) .||[ ] . ( ) .. 倒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装 定语后置句 句 状语后置句 1、谓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怒吼吧,黄河! 怎么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A.动宾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大王||来何操?时不我待. B.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 唯……是……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u2022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 介词宾语的省略.。 2. 高中语文问题文言文那些谓语前置什么之类的怎么判断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3. 文言文中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怎么区分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赞同 19| 评论。
2023-11-22 14:54:101

求人可使报秦者报秦者 “求人可使”是什么结构,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

定语,确切的说,“可使报秦者”才是成分啊,作为定语
2023-11-22 14:54:172

文言文疑问句的主谓宾

1. 怎样分清文言文中的主谓宾 汉语语法成分在句中的次序比较固定,从古到今变化较小。 如主语在谓语之前,宾语在动词之后,修饰语在被修饰语之前,古今都一致。但是,在先秦以前的上古汉语里也有少数特殊的词序,并且被历代文人所仿。 最特殊的当是宾语在一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之前:1、凝问代词作宾语,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在现代汉语次序中应为“臣实不才又敢怨谁”;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如“邻国未吾亲也”,译为现代汉语应为“邻国未亲吾也”;3、强调宾语,并用代词复指一下,如“惟你是问”,译为现代汉语应为“唯问你”,其中“是”是复指的宾语“你”,强调“你”。 2. 文言文句式怎样判断主谓宾 一、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一)“为……所……” 1.“为……所……” (吴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为所……”——“为……所……”的省略形式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二)“见……于……” 1.“见……于……”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蔺列传》)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蔺列传》) 3.“于……”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三)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 ③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四)现代汉语中常用“被”“受”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①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二、省略句 (一)依所省成分划分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介词“与”“以”“为”的宾语常省略。 ①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介词“于”“以”常省略。 ①置人所罾鱼腹中 ②又试之鸡,果如成言。 6.兼语的省略 ①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②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二)依上下文关系划分 (1)承前省。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2)蒙后省。 如: 沛公谓张良曰:“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对话省。 如: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三、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四、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三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当否定副词为“不”、“毋”(“无”)、“未”、“莫”,并且宾语为代词时,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①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②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③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④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当疑问代词做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3.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比如: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u2022秋水》) ②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③唯利是图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①夜以继日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③全石以为底。 3. 文言文里的主、谓、宾、定、状、补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4. 文言文的主谓宾怎么分 正常来说以现代文是一样的,比如,“吾深恨之”(吾是主语,恨是谓语,之是宾语,深是程度副词) 麻烦的是,古人经常省略主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必须添加上去 更纠结的是还有倒装句,需要还原成正常的句式才能看出来,比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后边这句应该是 木兰的随行大军度关山若飞 省略了主语,还把宾语“关山”前置了) 再比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语是汝之不惠,谓语是甚矣,正常结构是汝之不惠甚矣,翻译为,你的不聪明太厉害了,在用现代文来说就是你也太不聪明了,但是以直译为准) 5. 怎么判断文言文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6. 怎么判断文言文句中的主谓宾定状补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2023-11-22 14:54:251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

1.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汇集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 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 (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 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 [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 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 ①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四、宾语前置(略)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 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 句子叫否定句)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 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 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 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 的宾语前。 2. 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整理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 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 (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 于。 ” 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于。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 所。 ..。”表被动。 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 3. 【文言文如何判断特殊句式】 然后分清主谓然后就能分清句式了答案补充 我写的有点多,你慢慢看,记住了这些考试基本上就差不多了,不过建议你还是问问老师把不明白的弄清楚,因为以后还是会用到的文言文的句式主要有 判断,被动,倒装,省略分不清主谓对学习句式是有障碍的,不过你可以先记住几个固定句式,记住之后考试一般不会出太复杂的句型,一般都是课文中的,或者介词助词用法是学过的.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陈胜者,阳城人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案补充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答案补充 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4. 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判定 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5. 古文的特殊句式都有那些 “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本”等词构成,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是”,[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用“为……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悉”。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者”.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疑问代词作宾语,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为”.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则”.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 6. 人教版初中语文古诗文言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蒹葭。
2023-11-22 14:54:321

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状语后置。文才不于后世表2文王拘而演《周易》——被动句。属于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类型。文王被拘禁3藏之名山——省略句。藏之(于)名山4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被动句。徒见欺,见属于被动词,意思是:被……5计未定,求人可使抱秦者——定语后置。求可使报秦之人6君何以知燕王——宾语前置,君以何(凭借什么)知燕王
2023-11-22 14:54:412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欲呼张良与俱去 A.夫晋,何厌之有 B.求人可使报秦者,未

C试题分析:常见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例句为省略句;A为宾语前置句;B为定语后置句;C为省略句;D为判断句。所以选C。
2023-11-22 14:54:471

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特殊句式中的哪一种

1,、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判断句2、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被动句3、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主谓 倒装句4、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5、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语后置句6、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被动句7、祭以尉首 状语后置句8、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状语后置句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宾语前置句10、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被动句1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定语后置句12、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句
2023-11-22 14:55:091

高中文言文重点句型

1. 文言文重点句式 文言文重点句式:(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的显著特点,是由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而古代汉语中的“是”主要作指示代词用,汉魏以前一般不用来构成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有以下几种: (1)用“.者,.也”表示.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用“.,.也”表示.如:“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3)用“.者,.”表示.如:“愽鸡者袁人,素无赖.”(4)用“.,.者也.”表示. 如:“晏婴,齐之习辞者也.”(5)用“为”“乃”“则”“即”等词表判断.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6)用在谓语前加“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非空言也.”(7)用“是”表示判断.如:“巨是凡人.”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其常见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用“于”作标志.如:“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2)用“见”作标志.如:“秦城不可得,徒见欺.”(3)用“见.于”作标志.如:“臣诚恐见欺于王.”(4)用“为”作标志.如:“兔不可复得而为宋人笑.”(5)用“为.所.”作标志.如:“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6)用“被”表被动.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主谓之间直接构成被动.如:“举孝廉不行.”3、倒装句(1)主谓倒装:如:“甚矣,汝之不惠!”(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卿欲何言?”()用“之”“是”“之为”“唯.是.”把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定语后置:()中心词十之十定语十者 如:“马之千里者”()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中心词十数量词 如:“尝贻余核舟一”(4)状语后置:()用“于”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战于长勺”()用“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做状语,放在动词谓语后. 如:“覆之以掌“4、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而衰”.(3)省略宾语 如:“余闻而愈悲.”(4)省略介词 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练习: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句式?1、子瑜者,亮兄瑾也. 2、臣之所好者,道也. 3、梁父即楚将项燕.4、而君幸于赵王. 5、使不辱于诸侯. 6、信而见疑,忠而被谤.7、行将为人所并. 8、牧以谗诛. 9、痛哉斯言.10、不腆敝邑. 11、未休关西卒. 12、古之人不余我欺. 13、卿欲何言?14、沛公安在? 15、石之铿然有声者. 16、人马溺死者甚众.17、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18、玉斗一双. 19、师不必贤于弟子.20、与备会于当阳长板. 21、具告以事. 22、王语暴以好乐.23、欲以击柱. 24、收天下之兵,聚于咸阳. 25、度我置军中,公乃入. 26、莫我肯顾. 27、唯余马首是瞻. 28、何辞为? 29、当是为谷中溪水冲激而成. 30、刘备天下枭雄.(二)文言固定句式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它用在相对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一种通常是较为固定的意义.下面就文言常见的固定句式做些归纳说明.1.不亦……乎这是古汉语中常用的表示反问的惯用句型,它是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内容.可译为“不是……吗”或“不也是……吗”.如:(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u2022学而》)——学习了又按时去复习它,不是很高兴的事吗?(2)天下已集,乃谋叛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史记u2022淮阴侯列传》)——天下已经安定,竟然策划叛逆.被夷灭宗族,不也是应该的吗?2.何以……为(恶用……为、奚以……为)“何”是疑问代词,“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1)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颛臾是鲁国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2)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史记u2022淮阴侯列传》)——汉王刘邦也醒悟了,于是又骂道:“大丈夫安定诸侯,就是真王了,要假王做什么?”3.何……为“何”是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前作状语,可译作“为什么”或“怎么”;“为”是表反问的语气词,放在句尾,可译作“呢”.如:(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这种情势)怎么能告辞呢?(2)今牛,禽兽耳,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这牛不过是禽兽而已,又为什么问(它)呢?(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u2022项羽本记》)——上天让我灭亡,我为什么要渡江呢?4.何……之有这是表反问的惯用型,其中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可译为“有什么……的”或“有什么……呢”.特别注意,“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中心的定语.如:(1)宋何罪之有?(《墨子u2022公输》)——宋国有什么罪?(2)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好比把肉投给饿虎,有什么功效呢?5.何……之……在古汉语中,这是一种常见的惯用型,用来表示反问,这里的。 2. 高中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 文言句式类型及例句1.判断句: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句子。 可以分为两个系列:"……者,……也"系列和"乃、为"系列。 "……者,……也"系列:"……者,……也"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格式,由此变化,就形成一个系列。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者,……也) 百战百胜,非战之善者也。 (……,……者也) 栗者,民之所种。(……者,……) 虢,虞之表也。 (……,……也) 忠义者圣贤家法。(……者……) 刘备天下枭雄。 (……) 文言判断句,又常用"乃"、"为"、"即"、"则"、"是"、"非"来表示,构成又一个系列。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翩翩两骑来是谁? 审谛之,顿非前物。 2.被动句: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而君幸于赵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词语标志,但从上下文意看,谓语和主语之间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孝景七年,栗太子废,窦婴力争不能得。 3.宾语前置: 文言文宾语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哀南夷之莫余知兮,旦余济乎江湘。 莫我知也乎?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⑶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余马首是瞻。 惟你是问。 ⑷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是以后世无传矣。 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女夕以死。 夜以继日 4.成分省略句。 古今汉语都有成分省略,但又有所不同。这不同又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汉语中省略的情况更多,二是现代汉语习惯上不能省的古汉语也可省。 ⑴主语和谓语的省略。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承前省主语]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 [省谓语、主语] ⑵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⑶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如: (赵括)尝与其父言兵事,(赵)奢不能难(之),然不谓(之)善。 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 郑穆公使(人)视客馆。 ⑷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如: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 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 ⑸分句的省略。如: 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致远),功在不舍。 5.几种习惯的固定句式 ⑴"如……何"、"奈……何"、"若……何"。 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奈并累若属何?(把你们一起连累了可怎么办呢?) 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啊虞啊我拿你怎么办呢?) ⑵"……孰与……"、"……何如……"。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救赵孰与勿救?(救赵与不救赵哪个有利?) 惟坐待亡,孰与伐之?(与其坐而待毙,哪如起而进攻他们?) 岭南梅开早,何如北地春? 与"孰与"、"何如"这种用法相同的还有"孰若"、"孰如"、"何若"等。 ⑶"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⑷"何(奚、曷)以(用)……为""何以为""何……为"。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还要……干什么呢?"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世方乱,安以富为? 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 胜自磨剑,人问曰:"何以为?"(磨剑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吾英王,奚跪为?(我是英王,为什么要给你下跪呢?) ⑸"何……之为"。 这个格式的意思是"还算得上……"、"还谈得上什么……"、"还说什么……"。 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还谈得上什么恩惠呢?) 国仇未报,何以家为? 何以名为?臣夫桑下之饿人也? ⑹"得无"、"无乃"。 "得无"。 3. 高中文言文句式, 例句.、、 一、判断句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汝是大家子 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梁将即楚将项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且相如素 ***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予本非文人画士。 二、被动句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三、省略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倒置 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 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蟹龙说赵太后》)译文:“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 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成语有:夜以继日 4. 高中语文文言文的基本句式 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 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2.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3.倒装句:文言中中,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等。 4.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出处/wenyanjushi/ 5.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型有哪些 (一)判断句的格式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 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 如: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 如: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4.“者~也”都不用。如:①此人力士。 (《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 如: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如: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促织》)(二)被动句的格式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五蠹》)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 如: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 如: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 如: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如: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 如: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 “归之农”,使之归农。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冯谖客孟尝君>)──“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 “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 (《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五)句子成分的省略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 如: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 如: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 6. 常用高考文言固定句式 常见文言句式 变式句中有几种常见格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1:主语后置:一般是把补语放在前面,主谓结构一起后置。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1)否定语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鸿门宴》 微斯人,吾谁与归?《醉翁亭记》 (3)“之”“是”做标志。 “之”后如果加动词,就是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是”做标志,也是宾语前置。有时与唯连用。 岂不毂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 齐桓公伐楚》 现代汉语中仍沿袭古汉语习惯。 唯利是图 唯命是举 3:定语后置 (1)名词+者字结构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2)“之”后跟形容词,是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3)名词+数(量)词 (量词为名量) 加以尖山万重。《送宗判官归滑台序》 4:状语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 (1)介宾结构后置:“于”引出动作的对象,处所,时间作介宾结构,一般后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石钟山记〉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2)动词+(之)+以字引起的介宾结构。 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3)动词+(宾语)+量词 举所佩玉诀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4)动词+宾语+副词 后秦击赵者再。〈六国论〉
2023-11-22 14:55:161

屈原列传知识点整理,要包括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一楼,汶汶读的是menmen,而不是meimei
2023-11-22 14:55:352

文言文倒装之

1. 文言文倒装句中“之”的作用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2. 文言文倒装 文言文常见的倒装句式 文言句子成分的排列形式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同,但也有一些变化,这些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宾语前置、定语前置和介宾短语作补语上。 下面分别说明。 一、宾语前置 宾语的前置包括动词的宾语前置和介词的宾语前置。 1.动词的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是古汉语中的一种特殊句式,它的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动词"。以下三种情况宾语可以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必定前置。常见的疑问代词有"谁、何、焉、奚、安、曷"等。 如: ①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 ②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u2022僖公十四年》)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例①"何"是疑问代词,提到了动词"有"前,"何有于我哉"就是"有何于我哉",译为:"对我来说有什么呢?"例②疑问代词"安"提到动词"傅"前,"安傅"就是"傅安",相当于"附在哪儿"。例③"焉"作"置"的宾语,全句译为"把土石放在哪里?" 这种前置宾语须有两个条件:一是疑问句,二是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缺一不可。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能前置。常见的否定词有"不、未、毋、无、莫"等。 例如: ④城中皆不之觉。(《李朔雪夜入蔡州》) ⑤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诗经u2022硕鼠》) 例④中有否定副词"不",表示句子是否定句,"之"指代"官军进城",是动词"觉"的宾语。"不之觉"是"不觉之",译为"不知道官军进城了"。 例 ⑤"莫"是表否定的不定代词,相当于"没有谁","莫我肯顾"即是"莫肯顾我",译为"没有谁肯顾念我"。 (3)利用结构助词,将宾词前置。 有的句子为了强调宾语,可利用结构助词"之"、"是"等,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前。如: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⑦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⑥"何陋"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作标记,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例⑦中,"句读"作"知"的宾语"惑"是"解"的宾语,都是借助"之"提到动词前的。 例⑦译为"不知句读,不解疑惑"。 结构助词"是"作标志的前置,这种用法保留至今,如"唯利是图"、"唯你是问"等。 2.介词的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它必须放在介词的前面,构成"宾语+介词"的形式。如: ⑧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⑨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⑧译为"(曹刿)问(他),凭什么作战?"这里疑问代词"何"是介词"以"的宾语,"何以"即"以何"的意思。 例⑨"吾谁与归"即"吾与谁归","谁"是介词"与"的宾语。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两种格式: 1.在后置定语的末尾,加结构助词"者",形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0.村中少年 好事 者,驯养一虫。(《促织》) 中心词+定语+者 11.求人 可使报秦 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中心词+定语+者 2.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进结构助词"之"或"而",形成"中心词+之(而)+定语+者"的格式。 例如: 12.马 之 千里 者,-食或尽粟-石。 (《马说》) 中心词+之+定语+者 13.大阉之乱,缙绅 而 能不易其志 者,四海之大,能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中心词+而十定语十者 三、介词短语后置 介词是"以"、"于(乎)"的介宾短语在动词后作补语,今译时却要把它放在谓语前作状语,这种情况称"介宾短语后置"。例如: 14.屠惧,投以骨。 (《狼》) 1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例14"投以骨"中"以骨"是介宾短语,在动词"投"后作补语。 "投(以骨)"应理解为"〔以骨〕投",即"〔把骨头〕投给(狼)"。例15"战(于长勺)"应理解为"〔于长勺〕战",译为"在长勺作战"。 辨别倒装句的基础是掌握各种句式特点。具体方法有二: 1.把握倒装句式结构特点,看标记,辨特征。 例: 16.卒然边境有急,数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论积贮疏》) 17.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例16中一是有疑问代词"胡",二是疑问句,则"胡以"应理解为"以胡",译为"用什么"(宾语前置句)。 例17中"人马溺死者"属"中心语+定语+者"的结构形式,可直接判定为定语后置句。 2.采取成分分析的方法,明辨句式。 例如: 18.姜民 何 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19.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介宾结构作补语。 3. 【文言文倒装句中“之”的作用】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微斯人,吾谁与归?”(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4. 文言文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 二、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a 介宾倒装 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b谓宾倒装 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例: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5、其他,表示强调。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三、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 ”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例: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四、介宾结构后置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哉”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5.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③美哉室! (室美哉!)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三、宾语前置(重点)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战)④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 6. 文言文的几种句式详解,尤其是倒装句的几种形式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 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 (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1)七略四库,天子之书《黄生借书说》 (2)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黄生借书说》 二、省略句 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其印为予群从所得《活板》 (2)为乡里所患《周处》 (3)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2)得幸于武宗《乐工罗程》 四、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以上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以初中阶段文言文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掌握这些特殊句的用法,对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大有帮助. 文言文特殊句式 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位于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用“为”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用“见”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用“于”表被动 “受制于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邻里所容)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的形式表被动.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于.”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用“为”,“为.所.”表被动.如:“(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被。 7.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需要例句的~越多越好~帮忙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u2022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8. 【语文文言文中的省略句、倒装句与移动用法怎样区分与使用 如何分辨使动用法还是意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可以用作意动,也可以用作使动,它们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这就有必要区分这两种用法.区别的主要方法是依靠上下文,从语义上进行分析.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当作什么.这可以分别用格式表示: 使动用法的格式:使+宾语+使动词 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宾语+意动词(形容词) 把 +宾语+当作+意动词(名词) 步骤是先把各个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对应着写出来,找出难以理解的地方,然后用活用为动词或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格式来理解,用哪种活用来理解句子的意思通顺,就说明是属于那种词类活用.例如: (1)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史记·货殖列传序) (2)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国语·越语) 这两句中都有“美其服”,先写出现代汉语对应的的意思: 美其 服 漂亮他们的服装 1.使动用法的格式:使+衣服+漂亮 2.意动用法的格式:认为+衣服+漂亮 “漂亮他们的服装”是什么意思?无法理解.“漂亮”按照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也无法理解,就可以用我们上面介绍的使动用法或意动用法的格式来套: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美”是意动用法;句2中的“美”是使动用法,.再如: (1)工师得大木,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2)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史记·管晏列传) 按照使动用法理解句1,按照意动用法理解句2,句子的意思通顺,因此就可以确定句1中的“小”是使动用法;句2中的“小”是意动用法. 词类活用是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之一,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掌握.掌握词类活用的方法首先是对词类活用的概念有清楚的的认识,同时要多作练习——练习通过套用格式来分析词类活用.。
2023-11-22 14:55:441

求人可使报秦者 使的意思是什么?

使:命令,派遣,支配全句为: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详解:“中心词+之+定语+者”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2023-11-22 14:55:521

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a求人可使报秦者必须经肯綮之未尝c1锦囊的我

B (B 是定语后置句;A C D 均是状语后置句)
2023-11-22 14:55:581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文言文词类活用是语文考试常考考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三语文 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三语文文言文句式及词类活用测试题   1.下列各组 句子 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B.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刘备天下枭雄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妪,先大母婢也   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下列句子中与另三句的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句是(   A.予本非文人画士   B.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C.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D.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3.下列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现象的一句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天 大寒 ,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与言皇上无权,君未之信也   C.沛公安在   大王来何操   D.微斯人,吾谁与归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u2026u2026 岂不榖是为?先君之好是继   B.夫晋,何厌之有 子何恃而往   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D.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其印为予从辈所得报充里正役   C.生孩六月,慈你见背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D.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7.下列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 )   A.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毋宁毙于虞人   C.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8.下列句子中句式不同子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D.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   9.下列句子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卿欲何言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③吾属今为之虏矣④不然,籍何以至此 ⑤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⑦子何恃而往 ⑧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A.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B.①④⑦/②③/⑤⑥⑧   C.①④②③⑥/⑤⑦⑧   D.①④⑦/②⑥/③⑤⑧   10.下列句子中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项是( )   A.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B.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C.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D.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11.下列句子补充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今予家(居)是溪,而名莫能定   D.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C.激昂(于)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D.戊申晦,五鼓,(余)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12.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与其他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C.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D.三人行必有我师焉u2026u2026( )其不善者而改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句的一项是( )   A.人皆得以隶使之   B.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C.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B.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C.项伯杀人,臣活之   D.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5.以下句中加点词并非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项是( )   A.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B.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C.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D.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16.下列句子中有活用为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B.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C.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D.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17.下列句子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18.与“左右欲刃相如”中的“刃”用法不同的是(   A.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   B.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C.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   D.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B.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C.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   D.甘其食,美其服u2026u2026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20.以下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B.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专项突破二(40分钟,3*25=75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全是使动用法的一组是( )   A.王之所大欲,可知矣:欲辟土地,朝秦楚   寡人与大国执仇,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u2026u2026外连横而斗诸侯   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   D.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2.下列加点词不是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的一组是( )   A.爱是溪,人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老者奉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妪,先大母婢,乳二世   C.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D.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麇鹿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是( )   A.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B.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C.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4.下列句中“为”宇用法不表判断的一项是( )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5.下列旬中省略宾语的一句是( )   A.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B.遂持驹去   C.齐桓公出猎   D.明日朝,以告管仲   6.下列句子中旬式不同子其他三旬的是( )   A.管仲贤佐也 B.桓公霸君也   C.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D.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7.下列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旬不同的一句是( )   A.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   C.侯生笑曰:“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D.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8.下列句子中全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粪土当年万户侯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寡人闻古之贤君,不患其众之不足也   C.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D.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9.下列句子中“见”不表被动的一句是( )   A.欲与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B.苏秦富贵,以百金偿之,遍报诸所尝见德者   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D.人皆以见侮为辱,故斗也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 短语 ,其内部结构不同子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以故不闻其过   B.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1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   D.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C.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D.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12.下列加点的“以”意思不同子其他三句的是( )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C.皆以美于徐公   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13.加点的短语没有被动意味的一项是( )   A.臣知欺大王当诛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饥死道路,为群兽所食   D.臣恐天下随风而靡   14.下列省略句补充的成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良曰:“(我)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   B.今少卿乃教(我)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C.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之)u2022.   D.死马且买之(于)五百金,况生马乎   1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   B.齐人未附。附:归附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检:收检   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指败逃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乃纵反间于燕。   B.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C.而城中鼓噪从之。u2022   D.燕军扰乱奔走。u2022   17.下面句子中不是被动旬的一项是( )   A.人为临茁市掾,不见知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乐毅畏诛而不敢归 D.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8.下面句子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另三句的是( )   A.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B.(河伯)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C.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   D.燕引兵东围即墨   19.下列句子加点词不是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   B.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   C.人生孰无死,贵死得所耳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20.下面句子没有成分省略现象的一句是( )   A.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   B.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   C.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D.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   21.下列句子中都省略了介词“于”的一组是()   A.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   B.沛公欲王关中 u202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C.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D.遂与秦王会渑池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22.下列句子不属子定语后置句的一组是( )   A.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B.甚矣,汝之不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2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名词作状语的一组是(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卒廷见相如   B.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C.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24.下列各组句子全是否定旬中宾语前置的一组是( )   A.乃人见,曰:“何以战?”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B.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C.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D.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当臣之临河持竿,心无杂虑,唯鱼之念   25.下列句子不全有形容词活用为意动用法的一组是( )   A.人主自智而愚人   成(名)以其小,劣之   B.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管仲,世所称贤臣,然孔子小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答案   专项突破一   1.D.(“屈平”句为陈述句,其余为判断句。)   2.B.(其余为否定性判断句。)   3.A.(主谓倒装。)   4.D.(“大阉之乱”一句没有宾语前置。)   5.A.(都是宾语前置,且以“之”“是”为标志;B“何C“安在”,即“在安”,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王”句无前置宾语;D“子”句无前置宾语,“臣”句,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6.B.(都表被动。)   7.C.(“于”表动作涉及的对象,不表被动。)   8.A.(其余被动句。)   9.D.(①④⑦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②⑥判断句;③⑤⑧被动句,“举”,被推举。)   10.C.(A“日三四里”省略谓语动词“行”;B三处省略主语;D省略“鸣”的宾语“之”,代指钟磬。)   11.A.(“家是溪”即“家于是溪”,“家”名词作动词,安家;“是溪”表处所:中间省略介词。)   12.D.(省略谓语动词,其余省略主语。)   13.C.(名词,作主语;其余名词活用作状语。)   14.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之为师”。)   15.D   16.A.(“弱”,使天下之民弱。)   17.B.(“来”,省略宾语“之”,不及物动词带宾语,活用为使动用法。)   18.C.(“王之”,使动,使之为王,让他做王;“目”、“函”、“吏”名词活用作一般动词,与“刃”相同。)   19.C.(“饮赵盾酒”,“使(让)赵盾饮酒”,即招请赵盾来喝酒,“饮”,使动用法。)   20.A.(“屈豪杰”、“却之”、“夭梅病梅”中都有使动用法。)   专项突破二   1.B.(“鄙远”,把(别国的)远地当作边邑。其余为使动用法。)   2.D.(“侣”,意动用法;“草”“露”,名词作状语。余为名词作一般动词。)   3.C.(名字ABD中的“名”都是“命名”之意。)   4.B.(介词,“为何”;其余表判断。)   5.D.(省略介词宾语:以告,以之告。)   6.C.(宾语前置句,余为判断句。)   7.A.(用于偏正短语中,相当于“的”;其余用于主谓之间,无义。)   8.C.(都是使动用法。“粪土”“患”意动用法,“破”“附”“固”“止”“止”为使动用法。)   9.B.(“见德”之“见”,动作涉及的对象;ACD的“见”都表被动。)   10.D.(主谓短语,其余为偏正短语。)   11.D.(名词活用作状语,其余名词活用作动词。)   12.C.(动词,“认为”。其余连词,“因为”之意。)   13.D   14.B.(A应为:沛公,C应是“以剑舞为乐”;D应是“为”)   15.C   16.A(一种计谋;B“南面”,面向南方,指称王;C“鼓噪”,古为中性词,现有贬义;D“扰乱”亦然。)。   17.B(“见丁宁”即“叮咛我”,ACD为被动句)   18.D.(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名词。)   19.C   20.C.(“出与(之)战”,B“以(之)为然”,D“城中(齐人)相与”“立(之)以(之)为”)   21.A   22.B   23.D   24.B   25.D.(小之,以之为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师,名词的意动用法。A愚人,以人为愚;劣之,以之为劣;B美我,以我为美;奇其才,以其才为奇;C耻学于师,以学于师为耻;耻师,以从师为耻。以上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相关 文章 : 1. 高三语文复习技巧:文言文词类活用 2.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及练习 3.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 4. 高三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测试试题 5. 怎么做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023-11-22 14:56:071

急求详细的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就是说如果出现了什么词,我就可以判断出是什么句式

一.判断句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诚””“本”“亦”“素”“必”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二.被动句 1.“见”“……见……于”“于”表被动。2.“为”“为……所”表被动。3.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三.倒装句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为标志,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4)、“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中心词+数量词。 (6).“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3.状语后置 (1)“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劝学》 (2) ···以···为标志。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 (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 1/2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2023-11-22 14:56:182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四种类型:1、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文言文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能急人之困”是主语部分,“安在”是谓语部分,正常语序是: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例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何操”是“操何”的倒装。又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 《石钟山记》“不余欺”是“不欺余”的倒装。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求人可使报秦者”是“求可使报秦之人”倒装。又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利之爪牙,强之筋骨”的倒装。4、状语后置,也称为介宾结构后置。有两种类型:①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如: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进学解》“精于勤”“荒于嬉”是“于勤精”“于嬉荒”的倒装。②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例如: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张衡传》“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饰之 ”的倒装。
2023-11-22 14:56:271

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

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是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今战士死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赤壁》可有吹洞箫者。——《李凭箜篌引》2、中心词+之+形容词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仰视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定语后置句的用法注意事项:译成汉语时,一般都应提到中心词前边来。另外,定语后置时,往往在中心词和定语之间加“之”字,有时也在定语后面加“者”字。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定语后置”的三种形式,但在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切不可简单地“对号入座”,而应从句子词语间的结构关系上进行深入思考,特别是要认真分析“者”的词性和作用,否则极易出现错误。
2023-11-22 14:56:45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什么意思?

1.求人可使报秦者使用特殊句式为定语后置句,即使用中心词加上之字加上定语再加上者字结构。 2.这句话的意思是: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 3.使,指挥,调度,支配。 4.这句话的完整部分为: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7.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8.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9.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10.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2023-11-22 14:57:201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句式

定语后置,应为“求可使报秦者人”。求人可使报秦者,意思是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赏析 这篇课文以写蔺相如为主,廉颇为辅。写蔺相如,没有写他一生的事迹,只选择他一生中的三个片断来写,突出他的性格特征。“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写他对敌斗争的大智大勇;“负荆请罪”,写他对内的顾全大局,团结为重。三个典型事件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蔺相如的思想品质,取得了集中、凝练、鲜明的艺术效果。写廉颇,主要从“负荆请罪”这个典型事件中反映他的思想变化和性格特征,同时也在前两个事件中给读者以暗示。 司马迁善于在尖锐、激烈的矛盾中刻画人物,使人物性格得到鲜明、突出的表现。蔺相如这个人物是在秦国威胁利诱,赵国君臣束手无策、左右为难的矛盾中出场的;又在秦廷上与秦王面对面紧张而尖锐的斗争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他处理与廉颇的矛盾,是那样的谦让,似乎是在逃避,却正是他的高明处。对待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处理办法,从中我们能清楚、全面地认识蔺相如这个人物的思想性格。
2023-11-22 14:57:261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翻译是什么??

1.求人可使报秦者使用特殊句式为定语后置句,即使用中心词加上之字加上定语再加上者字结构。 2.这句话的意思是: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 3.使,指挥,调度,支配。 4.这句话的完整部分为: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这句话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 6.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时,赵国得到楚国的和氏璧。 7.秦昭王听说这件事,派人送赵都给赵王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座城给赵国,请求换取和氏璧。 8.赵王跟大将军廉颇及许多大臣商量:想把这块宝玉给秦国,又怕得不到秦国的城,白白受欺骗。 9.想不给吧,又担心秦兵打过来。 10.主意拿不定,想找个可以派遣去回复秦国的人,又找不到。
2023-11-22 14:57:331

幸尚宽何为不可是什么句式。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是什么句式。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是什么句式。 谢谢

幸尚宽何为不可:“何为”就是“为何”,宾语前置。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告以事”是“以事具告”,状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现代汉语是“求可使报秦之人”,定语后置。
2023-11-22 14:57:391

指出下面句子的句式特点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________

答案:定语后置句
2023-11-22 14:57:461

“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哪种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简介】: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产生】1956年,杨伯峻先生在《文言语法》中提出了“定语后置”一说。由于大家非常尊重杨先生,对他的话过于相信,1979年,“定语后置”又被纳入中学语文教材。【否定】在杨先生晚年,他发现当初自己提出定语后置的行为过于草率,最后发现定语后置实际上不算倒装,然而,因为大家太尊重杨先生了,导致大家都不听他的......现在界内肯定的倒装只有一种——宾语前置,是毫无争议的倒装句,其他的,如:定语后置,徒增笑而~
2023-11-22 14:57:551

廉颇蔺相如列传特殊句式是什么?

一、判断句:(常见句型:……者……也,……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3、蔺相如者,赵人也。4、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5、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6、何者?严大国之以修敬也。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8、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9、我为赵将。二、被动句1、而君幸于赵王,“于”字表被动。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字表被动。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被动。4、使不辱于诸侯,“于”字表被动。三、倒装句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以何知之)。2、君何以知燕王(君以何知燕王)。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求可使报秦者人)。介词(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于庭拜送书)。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臣头今与璧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6、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7、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四、省略句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4、(缪贤)对曰:“臣尝有罪……”5、不如因厚遇之,使(之)归赵。6、相如既归,赵王以(之)为贤大夫。
2023-11-22 14:58:131

写出下列都是什么特殊句式: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2:求人可使报秦者 3

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求可使报秦之人)3状语后置(故燕王欲于君结)4省略句(传之以示美人及左右)5被动句、状语后置句6被动句7宾语前置句(君以何知燕王)
2023-11-22 14:58:282

初中文言文句式课本上例子有哪些 多多友善

倒装句:孔子云:何陋之有?(属于宾语前置) 判断句: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省略句: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再给你例举一些: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百姓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千里马)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 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④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 的格式.例如: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社会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②尝贻余核舟一 三、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 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 介词结构“以”多置于动词前作状语如: ①以一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②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四、宾语前置(略) 包含动词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一)动词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 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 句子叫否定句)例如: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 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 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 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 的宾语前置.例如: 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 课堂练习: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判断句2、请奉命求教于孙将军. 状语后置句3、求人可使报秦者. 定语后置句4、逼兵势耳. 被动句5、亮见权于柴桑. 状后置句6、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被动句7、古之人不余欺也. 宾语前置句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9、乃说备使之抚表众. 省略句10、一鼓作气,再而衰. 省略句11、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定语后置12、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被动句13、称心如意,几家能够? 主谓倒装14、足下何以待之? 宾语前置15、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判断句16、君不之信 宾语前置17、皆可限以时月 状语后置18、遂为诸将所拥而行 被动句19、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判断句20、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定语后置21、大王来何操? 宾语前置2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省略句
2023-11-22 14:58:341

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信义安所见乎 A.为降虏于蛮夷 B.求人可使报秦者 C.自

搜一下: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信义安所见乎A.为降虏于蛮夷B.求人可使报秦者C.自
2023-11-22 14:58:592

主谓倒装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1. 文言文倒装句 用法及例句 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①子耶,言伐莒者? (言伐莒者,子耶?) ②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③美哉室! (室美哉!) ④大哉,尧之为君也! (尧之为君也,大哉!) ⑤灼灼其华。 (其华灼灼) 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⑦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在安”,宾语前置) ⑧美哉,我少年中国! (我少年中国,美哉!)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①⑦疑问句; ②③④⑧感叹句;⑤⑥旧诗词合韵律。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子孙三夫) 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知其事者太子及宾客) ⑤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烧溺死者人马甚众) ⑥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亦具体而微者雁荡) ⑦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有吹洞箫者客) ⑧人马冻死者相望。 (冻死者人马相望) ⑨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好者女) ⑩楚人有涉江者 (有涉江者楚人)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③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大四海,有几人欤?) ④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千里马) 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群臣吏民,受上赏) ⑤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附操者荆州之民) 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 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⑦国之孺子之游者。 (国之游者孺子) ⑧僧之富者不能至。 (富者僧不能至)4.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例如 :①吏二缚一人诣王。 (二吏二缚一人诣王) ②尝贻余核舟一。 (尝贻余一核舟)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遂率荷担者三夫子孙) ④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⑤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⑥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③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我无诈尔,尔无虞我) ④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时人莫许之) ⑤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 (而狼未知之也) ⑥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 (忌不信自)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⑤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 “之”,宾语前置标志)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③率师以来,唯敌是求。 (唯求敌) ④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余唯视利)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唯其疾之忧唯其疾之忧)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 ⑦惟弈秋之为听。 (惟听弈秋) ⑧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惟辅德) ⑨唯利是图。 (唯图利) ⑩唯吾马首是瞻。 (唯瞻吾马首) ⑾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唯急进修——只急迫地进德修业)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④夜以继日。 (以夜继日) ⑤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长安君以何自托于赵)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于长勺。 2.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需要例句的~越多越好~帮忙翻译成现代汉语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u2022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3. 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较为少见,往往是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句子中才出现倒装现象,这类句子一般是感叹句或疑问句。 例1:“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意思是“你太不聪明了。” 例2“美哉,我少年中国。” 正确语序为“我少年中国,美哉!”意思是:“我的少年中国,美丽啊。” 例3“如鸣佩环” 正确语序为“如佩环鸣”,意思是:“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声音。” 例4“丰年留客足鸡豚”中的“足鸡豚”, 正确语序为“鸡豚足”,意思是:“鸡、猪丰足。” 例5“卷石底以出” 正确语序为“石底卷”,意思是:“石底翻卷过来。” 如果为了某种目的,把谓语放在主语的前面,并且能够恢复“主u2022谓”次序而意思不变的,就可以看作是主谓倒装。 4.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的分类及例句 倒装句 (一)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二)宾语前置 1、动词宾语前置 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 ⑵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⑶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以加重语气。 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2、介词宾语前置 ⑴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 王问:“何以知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⑵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余是以记之 曼辞以自饰 ⑶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面。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三)定语后置 中心词是名词,其后常有“之”字,后置的定语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其后常有“者”字。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哺也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四)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5. 文言文中主谓倒装是什么 主谓倒装是语法之一,有时为了强调谓语而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古汉语中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译文:"你太不聪明了"2、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3、贤哉回也!(《论语七则》) 译文:"颜回很贤德啊!"4、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百姓认为我舍不得是应该的啊!"语气上通常都是表示感叹的句子。现代汉语中1、"怎么了,你?"2、出来吧,你们!3、多么鲜艳啊,这件衣服!英语中1.用于下面固定句型中时主谓要倒装not only。 (主谓语倒装)。but also。 hardly}。(主谓语倒装)。 when。 }刚。 就。;一。 就。scarcelyno sooner 。 (主谓语倒装)。than。 not until 。主句中主谓倒装 (直到。 才)2.当句首以下面这些界定副词开头时用倒装语序never seldom rarely barely not littlefew vainly(徒劳的) nowhere no more3.由if引导的条件虚拟句如果省略if 助动词要前置于主语前例: Had I had time , I would have gone to see him.4.当以only开头时主谓倒装only +副词only +介词短语only +状语从句+主句(主谓多倒装)5.由so引起表示前面所说情况也运用于另一个人时句子用全倒装由nei他her nor 引起的表示前面所说情况也运用于另一个人的句子用全倒装例 My brother is ill this week --so can iHe can"t swim.--neither(nor)can i6.当there here 置于句首谓语动词是be exist walk stand go e remain seem lie为不及物动词时 主谓倒装例 There goes the bellHere es Mary! (there he es!)(注意 如果主语是代词 主谓不倒装)7.下面这些介词短语或副词短语位于首时要倒装no longer not for one minuteon no account (决不 切莫)by no meansin no case }决不in no wayin vain = vainly (徒劳)not oncenot even thenno morenowhere elseunder no circumstancesat no time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on no conditionnot for the whole worldnot for the life of meleast of allon no considerationin neither case8.许多表示时间频度的副词置于句首时主谓要倒装often many a time ile then now例 Now es your turn (现在该你了)以外还有程度副词 well9. so…that 句型中的"so *** "置于句首时. So介于从句主谓倒装.(注意that 从句不要倒装)So well did he do in the exam that he was accepted without further test.10.still(much)loss 更谈不上-- 后接一个从句时still(much)more . . . -- . . . .句子的主谓倒装11. may 表示"希望" "祝愿"时常置于其主语前例 may you return in safety and happiness!12.句首为地点状语(带有介词短语时)谓语动词为be e lie walk stand为不及物动词时 主谓要倒装例 round the corner from the valleyOn a hill inside the doorIn this chapter behind him13.在主谓倒装的句子中,谓语动词的数应与其后的主语一致。如:Beeen the o windows hangs a picture.。 6. 文言文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被动句 例句 一类两句 速 (一)判断句 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 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 (二)省略句 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 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 (三)被动句 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 ① 而君幸于赵王。 (……于……)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 ④受制于人。(……受……于……) ⑤为天下笑,何也?(为) 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为……所……)(典型的被动句) 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 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被……缠绕 洎牧以谗诛。 (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 (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 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 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 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 (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 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 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 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 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 F、一言以蔽之。 (介宾:宾+介) 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 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固定结构) 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 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 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 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 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 (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 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 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 有四种情况: 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 (偏远的江湖)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④中心词+数量词 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 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 (《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 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 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 7. 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句初中 倒装句 1.主谓倒装 ( 1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为了强调谓语,加强语气 ( 2 )悲哉,世也《公之侨献琴》 2. 宾语前置 a. 否定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古之人不余欺也。 (2)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3) 忌不自信。 b. 疑问句中宾语为代词时,其宾语可以提到谓语前面 (1) 吾谁与归 (2) 子何恃而往 ? (3) 何以战 ? c. 用助词“之”“是”帮助宾语提前 (1) 何陋之有 (2) 宋何罪之有? (3) 唯利是图 (4) 唯你是问 3. 定语后置 ( 1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 3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 介宾短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 1 )投以骨 ( 2 )战于长勺 ( 3 )祭以尉首 (4) 咨臣以当世之事 8. 古汉语倒装句 例句分析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 (1)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 (2)悲哉世也 《公之侨献琴》 (3)贤哉,回也! 《论语》 (4)谁欤,哭者? 《礼记》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何陋之有 《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左传》 c.“以”字的宾语常常放在介词之前 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孟子》 d.“唯。是。.”结构 率师以来,为敌是求 《左传》 唯利是图 (成语) e.“之为”结构 唯弈秋之为听 《孟子》 3.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4.状语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 (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2023-11-22 14:59:051

文言文谓语前置翻译

1. 文言文中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怎么区分 一、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二、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三、宾语前置(宾语置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一、主谓倒装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二、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语+定语+者 ①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求可使报秦者人)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村中好事者少年) 2.中心语+之+定语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庙堂则忧其民,处远江湖则忧其君) 3.中心语+之(而)+定语+者,“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石,所在皆是也) ②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此四者,天下 之穷民而无告者) 三、宾语前置(重点)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宾语前置。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不欺余) ②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肯顾我)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3.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强调宾语的作用就更大。 ①日居月诸,下土是冒。 (日居月诸,冒下土——日月曾经照临,阳光离去后露出了这片 *** 的土地) ②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忧群臣)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籍以何至此) ②全石以为底。 (以全石为底) 四、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句中一般作状语。 介宾短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②贫者语于富者曰…… (贫者于富者语曰) 第二种:用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也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在今译时,一般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①形似酒樽,饰以山龟鸟兽之形。 (以山龟鸟兽之形饰) ②具告以事。 (以事具告) 第三种:用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乎”通“于”。 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乎”字结构或作状语,或作补语。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 ②名垂乎后世。 (乎后世名垂) 赞同 19| 评论。 2. 关于文言文的句式什么是文言文的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宾语后置 变式句(即倒装句)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的结构:[ ] ,( ) .||[ ] . ( ) .. 倒 谓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装 定语后置句 句 状语后置句 1、谓语前置句.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怒吼吧,黄河! 怎么了, 美哉,我少年中国!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2、宾语前置 ①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古)之人||[不]余欺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而良人||[未] 之知也. “时人||[莫]之许也.” ②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A.动宾前置.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 大王||来何操?时不我待. B.介宾前置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然,籍||[何以]至此? ||[系以]知其然也? ③用 “之”作标志把宾语提到前边. 宋||何罪之有? “他人之心,予忖度之 ”―― ||夫子之谓也. 何陋之有? 其李将军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④ 唯……是…… “唯利是图”、“唯命是从” 诸君而有意,唯余马首是瞻. 唯你是问. 唯才是举. 3、定语后置 u2022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人 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铿然有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马之千里者 4、介词结构后置(即状语后置) ⑴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正常语序应为:青,于蓝中取,而于蓝青.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⑵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项羽本记》中:“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⑶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 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此时为状语后置 ,即:“乎(在)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比)吾先.” 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是很多的.最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 3.省略宾语.4.省略介词. 5.省略量词:寒暑易节,始一(次)返焉. ◇省略主语 ①“……(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村民)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民)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 ◇注意:不同的主语要翻译出来.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吾)“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省略宾语: ⑴ 动词宾语的省略. ⑵ 介词宾语的省略.。 3. 高中语文问题文言文那些谓语前置什么之类的怎么判断 倒装句式(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具告(之)。”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4. 人教版七八年级文言文中的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 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 《游山西村》 ) “足鸡豚”是“鸡豚足”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鸡、猪丰足” 2 .甚矣,汝之不惠 ! ( 《愚公移山》 ) 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 , 位于前置, 表强调的意味, 可译为 “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 即 “你 太不聪明了” 3 .如鸣佩环,心乐之。 《小石潭记》 “如鸣佩环”是“如佩环鸣”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像玉佩、玉环相碰时发出的清脆 声音” 4 .近岸,卷石底以出。 ( 《小石潭记》 ) “卷石底”是“石底卷”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石底翻卷过来” 5. 什么是古汉语中的谓语前置句,举例说明类 (一)、宾语前置 (可以这样理解:前面的词受后面的词支配)具体如下: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只要)余情其信芳(美好)。 《离骚》屈原 东望愁泣,若不自胜。 《柳毅传》李朝威 见大王爱女牧羊于野,所(代词,“之人”)不忍视。 《柳毅传》李朝威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无情郎安在?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孟子〉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u2022;氓》〈诗经〉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宾语前置总结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 ”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业文面向南坐。” (二)、定语后置:(后面的词可以修饰前面的词)具体如下: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 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2023-11-22 14:59:141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为什么是定语后置

因为,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未得.“,”使报秦者“这个定语放到了后面,所以是定语后置。
2023-11-22 14:59:221

猜你想看

good 企业管理培训

大家在看

高中 高中 我兔 quickest entries ninth apartment friend guest question talk could this presenting 财政 审计 会计 nice 企业绩效薪酬管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