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怎么创新

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怎么创新   近年来,凭借着电子商务、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一些大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电商平台,积极向供应链的上下游延展业务,试图分享商业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份额,同时也加速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阶段的全面到来。那么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应该如何创新呢?   一、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分析   供应链金融是在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产生的,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关注信息流和物流,忽视了对资金流的管理,使得信用高、易获得银行贷款的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中资信较差、融资困难的中小企业形成流动资金不平衡问题,并且由于核心企业通常会利用其强势地位占用一定的流动资金,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的收支不能在同一时刻发生,从而产生资金缺口。供应链金融就是通过商业银行的介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保障,将低成本的资金流引入到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中,解决其资金缺口问题,从而维持整个供应链资金的高效运转。   (一)供应链金融1.0模式   供应链金融1.0模式即传统供应链金融线下模式,1.0阶段的“1+N”模式是指商业银行围绕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的信用作为支持,为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N”代表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中小企业群体。这一概念最早由原深圳发展银行(现平安银行)在2003年提出。   鉴于长期的业务往来与合作,核心企业普遍对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实际经营及资信等情况相对了解。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商业银行可以利用核心企业的风险把控,批量拓展与之相关的上下游企业,依托核心企业对这些上下游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此模式以商业银行为主导,以核心企业为信用载体,主要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和预付账款融资等形式实现,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挖掘在传统信用体系下无法拓展的中小型企业客户。   但由于整个流程是基于线下的传统模式,效率较低,且银行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规模的扩张受到限制,另外该模式也没有实现供应链金融所要求的信息流共享,以及物流、资金流、商流的对接。   (二)供应链金融2.0模式   供应链金融2.0模式进入了供应链金融线上化的阶段。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其中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银行、小贷公司等资金提供方、物流公司等,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实时掌握供应链中企业经营情况,从而控制贷款的风险。2010年供应链金融2.0率先由原深圳发展银行推出,该行与国内几家大型物流公司合作,构建了线上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将传统供应链金融线上化。   供应链2.0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线下传统业务的网络平台的迁移,更重要的意义是实现了授权信息共享与在线协同,供应链各方的效率得到迅速提高,同时为进一步提供适应于供应链的征信、融资、结算、理财等风险管理手段与融资金融服务打下基础。   然而这一阶段的本质与1.0时代并没有区别,在此阶段供应链上的物流、商流、资金流等信息数据只是初步实现了归集和整合,核心贸易数据各自掌握在核心企业、物流企业或电商交易平台等各方手中,很难形成综合的大数据风险评估体系,对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等难以做到精准的评估。   (三)供应链金融3.0模式   供应链金融3.0模式也可称为“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大服务平台,代替核心企业“1”来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撑,其中“1”代表服务于供应链的综合服务平台,两端“N”分别代表上下游中小企业,以企业的自身交易为核心,不再需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来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支持。   目前部分银行已经进入了供应链金融3.0 时代,如2014 年7月,平安银行在自身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基础上推出“橙 e 网”,通过自建的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与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定位为最适合产业链“熟客交易”的协作生态圈,集成平安集团优势金融资源,为客户提供供应链在线融资、在线支付、在线理财、在线保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该模式不再是传统线下业务的简单转移,而是银行将供应链企业采购、生产、交易、运输仓储等环节的行为信息和相关数据在平台上高度融合,拓展为围绕中小企业自身交易的“N+N”模式,同时整合供应链各主体方,共同打造协同创新的生态体系。   二、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存在问题   整体来看,由于技术手段、市场环境和监管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还存在一系列阶段性问题。   (一)产品结构趋同缺乏创新   自原深圳发展银行在银行业率先提出“供应链金融”品牌后,国内各家银行也相继进行了实践不断演绎发展,并积极向线上化推进,但整体来看,各家银行产品范围、服务内容等方面已趋同,在产品设计理念上并没有绝对的领先优势,缺乏创新和特点,区别仅在于是否能满足供应链金融“短频快”的业务要求,实现全流程风险实施控制。同时相对于大型商业银行,中小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产品结构单一,产品系统不够成熟,尚不能很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灵活多样的需求,从而造成了客户和利润的流失。   (二)风险管理水平需不断提高   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企业多、业务流程复杂,而且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的正常运行。比如供应链中的共享信息都是由各节点企业的内部信息系统提取或集成的,出于利益方面原因,各节点企业可能会隐藏一些风险性信息和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或是伪造数据等方式骗取银行融资,产生道德风险。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不断演进,越来越多新的风险点将暴露出来,这都是对银行全流程风险控制手段的挑战。   (三)信息化管理程度偏低   国际上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先进银行已经实现信用证贸易下的银行及买方单证统一处理、企业之间通过电子信息化平台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数据共享、信息查询、报告定制等服务,最大程度满足了银企双方合作的自动化和便捷化,为银行创新更多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提供了机会。反观国内,大部分银行金融信息技术与国外存在不小差距,还不能真正实现数据信息共享以及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对接,在单证、文件传输、交易环节确认等环节的大量手工操作,这不仅增加了融资成本,大大降低了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效率,也增加了银行操作风险隐患。   三、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建议   (一)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产品创新   供应链金融进入3.0模式后,不仅实现了业务的电子化运作,银行和企业的有序性以及彼此间的协调性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高,因此,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应以产品创新为主,深度挖掘“互联网+”时代客户需求的变化,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客户创造新的金融供给。在产品创新的基础上,进行流程的优化、信息传递渠道的创新,从而提升客户服务体验,增强客户粘性。   (二)搭建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对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有着较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可与大型电商平台、物流企业强强联合,打造综合性金融服务平台,使银行可以更加便捷地介入供应链的运营管理,多角度、多方面地观测客户资金动向并针对性地挖掘其金融需求。一方面,电商平台对于大数据的处理能力以及信息的整理研究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商业银行与电商平台合作设定对于企业的资信评判标准等其他数据基本要求,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合作能够对交易流程进行追踪,实现资金流、商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四流合一,有利于降低商业银行的信贷成本。   (三)构建供应链金融服务生态圈   传统供应链金融1.0和2.0模式,均以核心企业为重心,以融资服务为主的单一模式,在当前金融脱媒的情况下,核心企业的议价能力不断增强,中小企业仍处于被动地位,由此,商业银行应在升级为线上化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对产品的创新。构建以中小企业自身交易为核心的金融服务平台,银行利用平台,整合真实交易的数据,开展以“数据质押”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而逐渐实现去中心化,中小企业能够直接享受综合性的金融服务。   (四)实施差异化供应链金融发展战略   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市场上,不仅仅有各大商业银行,还有大型电商企业、物流企业的角逐。面对同业及异业的激烈竞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特色,发展差异化战略,根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客户,设计个性化专业化在线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并根据自身所长,在适合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行业中的某几个领域精耕细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才能提升客户的忠实度,提高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出自身供应链金融服务品牌。   (五)提升供应链金融风险防控手段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新模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是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不可知的风险,所以在创新产品同时要注重风险的防控。一方面,在企业准入方面,要对行业、市场动态、核心企业经营能力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防范系统性行业风险。另一方面,在操作流程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技术,对交易数据、行为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对供应链管理的各环节实时监控,充分利用线上供应链金融的优势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我国供应链金融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产业之间的跨界与融合,搭建跨产业、跨区域、跨部门,与政府、行业协会、产业资本等各方广结联盟、物联网和互联网相融合的金融生态平台。通过平台链接的商业生态、基于云计算和大数据创建金融生态系,使得金融能真正服务于整个供应链的各类主体并推动商业生态的发展。未来,供应链金融领域将成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抓手之一,商业银行需紧抓机遇,积极融入,开拓创新,促进自身“互联网+”时代经营发展的转型升级。 ;

供应链金融业务流程

1、融资申请。2、额度审核。3、项目审核。4、放款。5、到期还款。拓展资料:供应链简介:1、是指围绕核心企业,从配套零件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经营理念是从消费者的角度,通过企业间的协作,谋求供应链整体最佳化。成功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协调并整合供应链中所有的活动,最终成为无缝连接的一体化过程。2、供应链的概念是从扩大生产概念发展来的,它将企业的生产活动进行了前伸和后延。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协作方式中就将供应商的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加以控制和协调。哈理森(Harrison)将供应链定义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美国的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因此,供应链就是通过计划(Plan)、获得(Obtain)、存储(Store)、分销(Distribute)、服务(Serve)等这样一些活动而在顾客和供应商之间形成的一种衔接(Interface),从而使企业能满足内外部顾客的需求。3、我们可以把供应链描绘成一棵枝叶茂盛的大树:生产企业构成树根;独家代理商则是主干;分销商是树枝和树梢;满树的绿叶红花是最终用户;在根与主干、枝与干的一个个结点,蕴藏着一次次的流通,遍体相通的脉络便是信息管理系统。4、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与生物学中的食物链类似。在"草-兔子-狼-狮子"这样一个简单的食物链中(为便于论述,假设在这一自然环境中只生存这四种生物),如果我们把兔子全部杀掉,那么草就会疯长起来,狼也会因兔子的灭绝而饿死,连最厉害的狮子也会因狼的死亡而慢慢饿死。可见,食物链中的每一种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破坏食物链中的任何一种生物,势必导致这条食物链失去平衡,最终破坏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金融业的资格证书和考试有哪些?

金融业中的资格证书:从业资格:银行从业资格、证券从业资格、保险从业资格(分经纪、公估、代理三种,代理最容易),期货从业资格;理财类:金融理财师AFP,国际金融理财师CFP(AFP的进阶版);保险类:寿险管理师、寿险理财规划师、员工福利规划师(这三个是同一考试的三个不同方向),保险精算师FIA,北美精算师FSA(高富帅);证券投资类:证券经纪人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国际注册投资分析师CIIA,保荐人资格(后三者都是高富帅的同义词);风险类:风险管理师FRM(高富帅,还有个中文版CFRM);专业支持类:注册会计师CPA,国际注册会计师ACCA(高富帅),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CIA,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司法考试),注册资产评估师CPV,房地产估价师,土地估价师。总结:以上罗列的只是通常所见的几种证书,金融业还有很多证书。

金融业的就业前景怎样。

金融业就业现状与前景专业现状和前景:可以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总体来说,近年来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形势良好,由于中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的临近和外资银行、保险资本的进入,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会日益增加,特别是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 独之秀职业顾问分析及求职建议: 一、与其他财经类专业相比,金融类专业对学历的要求是最高的。特别是证券业、银行业,本科生已经属于低起点了。除传统金融业务的一些基层单位外,专科生摹本上没有什么市场;本科生在人才市场上所占的份额也在逐步缩小;硕士、博士生和MBA备受用人单位青睐,人才需求将逐步向“高、精、尖”倾斜。 另据有关人士介绍,金融服务业、银行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人才,其中像座席员、操作员、银行柜员等这样的一线基础性工作占相当比例。针对以上情况,建议金融类专业毕业生在求职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要求不能过高,另外,进一步的深造会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 二、随着与世界经济的接轨,金融专业人才还必须了解国际金融规范,知道国际市场最新的金融理论;知晓国内金融行业情况,熟悉证券市场、外汇市场与企业融资运作的相关知识。总而言之,对每一个专业来说,无论是从薪资水平的起伏来看,还是招聘单位的苛刻程度来看,都说明了就业压力的增大,财经类专业也概莫能外。但是,只要我们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再加上一个良好的求职心态,就业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难。 金融业银行业就业现状分析:入行正是恰当时根据中国加入WTO协议,银行业于今年12月11日全面开放,在我国内地注册了法人的外资银行,获准全面开展人民币业务,为此,金融人才随之升温……金融业的开放,加大了银行的竞争,随之也引起了金融人才战。据翰德人力资源公司今年第四季度最新报告显示,有64%的金融企业计划在下一季度扩充人手,有54%受访者表示招聘正变得越来越困难。 工资水涨船高 据上海银监局统计显示,截至9月末,上海市外资银行营业性分支机构增加至93家,其中,外资很行分行增加至63家,同城支行增加至30家。另外,还有2家外资银行分行和7家外资银行支行处于筹建状态。这些,无疑给人才供给加大了压力,相应的,工资也水涨船高。 上海翰德人力资源有限公司资深猎头卓东樱说,“参看过去6个月的数据,低端的职位,月薪从几千到1万元(人民币,以下同)不等,经理级别约为2万到3万元”。也就是说,通常情况下,1.8—2.5万元/月属于中档收入。而投行从业人员的薪水最高,“具体月薪不好说,但从奖金上推断,从业人员有望得到其基本工资的50%甚至更高比例的奖金收入。” 九类人才急缺 分析目前国内金融市场,急缺金融分析师、金融工程师、特许财富管理师、基金经理、精算师、副总裁级高管、稽查监管人员、产品开发人员、后台工作人员(在财务、结算、税务方面有经验)等九大类人才。 金融分析师(CFA):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CFA资格几乎是进入投资领域从业的必要条件,全球至今仅有3.55万人通过考试,而我国大陆,目前约50人拥有此资格,未来3年对CFA的需求量将超过5000人。金融工程师:注重金融市场交易与金融工具的可操作性,将最新的科技手段、规模化处理方式(工程方法)应用到金融市场上,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交易方式,从而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赢取利润、规避风险或完善服务。 特许财富管理师:5年以上金融机构工作经验,有良好的经济学基础和至少精通两个投资领域,其要求之高,很少人能通过。 投资管理人才:市场急需大量的投资管理人才,这些投资管理人才主要包括风险投资人才、融资租赁人才、金融业务代表、个人投资顾问等。 稽查监管人员:有能力胜任者,只有在薪水能高于原先30%到40%才愿意跳槽。 入行正是恰当时 卓东樱透露:“我们金融业的客户,98%为外资机构,相比前两年,今年各大外资银行的招聘一直没间断过,但优秀的人才,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人。”目前,很多外资银行动辄便招聘几百到上千的本地人才,往年较少“光顾”的大学毕业生,今年也转而将眼光放在了高校。有些投行更是,为了权宜之计,开始“从消费品和快速消费品行业招聘人才,这在亚洲其他地区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卓东樱进一步提醒,对于有志者来说,现在投身投行界正当时,升职机会也较大。但从职位总体要求来说,“外资很行招人的通用标准往往是外语好,有专业背景,沟通能力强,这对很多人来说是道不低的门槛。” 外资培训进军市场 金融业的开放,同时也让国内银行的竞争压力加大。近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2006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中小企业发展论坛上,建设银行在会场设了展位,可以说,整个会场的周围,都是建设银行展示的产品。可见,国内银行对加大的竞争已有意识,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而在国际对接过程中,怎样把自己的业务推出去的同时又能控制风险,做到业务无边界,人才,这时又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很多培训机构纷纷看好这块市场,外资培训也陆续登陆,分食蛋糕。总部设在香港的内部审计(亚州)有限公司(InterauditAsia)于今年2月份开始,已经成功地在北京、上海、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发展了一系列的开放式培训课程。其负责人Jean Yves Le Corre分析道,金融业很大一个问题是风险贷款和风险投资,所以,解决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是关键。但在培养这些人才时,我们不能一味地把在欧美通用的内部审计标准完全照搬到中国,特别是行为学技巧方面,那样是不科学的态度,应该结合中国的特点,培养更适合于中国本土公司的人才。就业前景无比宽广光明国际金融学院努力追求教学紧跟金融全球化发展进程,以积极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广泛需要的国际型金融管理人才为目标。在选择国外合作大学时,始终将该大学的学生就业率排名作为最重要的条件之一。目前合作的国外大学,在学生毕业后就业率方面都是名列前茅,从而确保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物超所值。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广阔,选择机遇繁多。既可以继续深造,在国际知名大学的商学院中完成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业,也可以到海外金融机构或外国在华独资、合资金融企业,以及国内的银行、保险、证券和财会公司或机构从业。 一般而言,中国的金融学本科教学是偏向宏观金融的。诸如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这样的学科在西方是属于货币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这样的学科设置适合那些打算从政 和做学问的学生,但对有意进入商场的同学似乎显得大而无用 而西方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学是微观金融学。主要分为资产定价(投资学)和公司金融(类似于财务管理)两块。 根据你的说法,你是打算在毕业后从事相对微观的工作,那么你就需要在学习好本科主干课程的同时有一些更多的涉猎。 想要进投资银行类的公司就要学好投资学,另外财务知识对你来说必定也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证书,国内有证券从业和期货从业资格,国外有CFA等一系列的金融类认证,不过门槛很高。 具体你可以按照这个思路查一些资料,有需要在这里继续留言,我尽量帮你解决。 学金融的可以考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理财规划师, 如果你想做会计,可以先考会计从业资格证,然后再考中级会计职称. 在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过程中,经济全球化走在了前面,而金融是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全球化就走在最前面。金融业的发展,必将带来金融人才的需求扩大。 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却只有1%的比率。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的数字是33万人,而上海只有10余万人。按照目前上海1700万的人口规模计算,未来15年内,金融人才的增加量每年应该在10万人左右。 中国加入WTO以来,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多家银行在华设立了200多家金融机构。随着中国银行业在2006年底全面开放的时日迫近,外资银行在逐步解除束缚、延伸产品线、深入扩张的同时,招纳我国高级金融人才已经成为其进行人才储备的一项重要战略。有关专家指出,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 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进,必然会促进我国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出现“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现象。岌岌可危的金融人才争夺,已经开始推动国内众多金融机构酝酿人才洗牌。 如此大规模的金融人才需求,如此高端的素质要求,这样的人才究竟从何处来?在国际上早在1963年就开始实行CFA(注册金融分析师)制度,40多年来培养了大批能够在金融领域“游刃有余”且兼顾行业自律的从业高管。而我国内地,目前只有317人获得了注册金融分析师称号,大量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本土金融人才因语言、时间等原因被挡在了门外。另外,单纯掌握国际管理和理论的人才,在一段时间内也很难走上具有国内本土特色的金融发展的“快车道”。由此可见,运用全球的视野和思维并兼顾本土特色,创建中国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势在必行。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中国企业联合会与CFA著名培训机构STALLAREVIEW联手共同打造的“中国注册金融分析师培养计划”应运而生。该计划的目的是希望能够为我国真正培养一批有理论、有实践、懂国际、明国内,可以在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大型企业等各类机构发挥才智的跨领域高端金融人才,以推动我国金融市场的成熟发展。金融人才将会吃香。 因为现在整个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金融专业学生的出口除了个别的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办事处或者有限的几个分行以外,主要的出口渠道还是集中在几大商业银行,而目前的国有银行已经是机构臃肿,所以在短期内市场需求不会大旺盛。 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金融机制的改革,民营的金融机构、保险机构也会在增加,受过比较好的金融专业教育的学生,将会有很多的发展机会。香港贸发局一项研究报告认为,现时在内地营业的142家外资银行,大部分在两年内获利或达到收支平衡。报告认为,内地未来经济发展带动的资金需求,将为外资银行带来庞大的业务机会。相应地,金融专业的人才将会得到重视,其市场价值将重新体现金融专业就业前景好 由于金融行业是北美最大型的行业之一,金融相关的工作种类繁多,并且金融业素来是人人羡慕的“金饭碗”。 金融服务行业是加拿大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整个行业包括银行、信托公司、信用社、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投资代理等七大类金融公司。在加拿大金融产业直接雇佣五十五万从业人员,每周支付的工资达四亿两千万加币(资料来源:加拿大财政部)。金融业是资本密集型行业,一般来说随便一家银行、证券公司都有上百亿的资本金。 金融业现在很缺乏风险管理人才和金融工程的人才,他们一方面需要有财务和金融知识,另外一方面他们要具备写金融计算程序的能力(Financial Modeling)。他们还需要熟悉金融产品以及这些产品会产生哪些风险等。建议有理工科和数学、统计背景的学生,大学毕业后选修金融类行业证书或报考金融类研究生,以扩展职场打击面。 整个金融系统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快速有效的电子信息系统,因此电子信息系统对金融产业来说至关重要。很多大型金融类公司拥有自己的信息系统管理团队,另外一些金融公司外包给专业的金融信息服务公司,如CGI等。因此,金融行业也是IT人士的主要非直接雇主。 目前金融业所需人才主要分为如下几类:一般业务人员、财会类业务人员、个人金融理财人员、金融投资分析人员、金融财务审计师和会计师、交易?、研究分析人?、风险管理人员、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客户服务人员。由于篇幅限制,本文将着中介绍中国大陆移民从业人数较多、收入较高的两种职位:金融投资分析人员(Financial Analyst)和个人金融理财人员(Financial Advisor)。 金融投资分析人员(Financial Analyst)和个人金融理财人员(Financial Advisor)都是从事提供金融分析结果和投资指导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金融分析人员为企业提供服务,评价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并据此为金融机构提供投资的指导性意见。个人金融理财人员则侧重于根据个人的金融需要提供一系列金融产品以供选择。 金融投资分析人员(Financial Analyst)也被称为金融分析师、证券分析师或投资分析师。他们一般就职于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帮助这些公司或公司客户作出理性的投资决定。 个人金融理财人员(Financial Advisor)也被称为金融理财师、金融策划师、金融顾问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根据客户的短期和长期的金融需要和金融状况,为客户提供购买适合客户需要的金融产品的建议。 绝大多数金融分析人员就职于大型金融公司的总部,19%的人员就职于证券和商品交易所、中介公司和投资服务公司,余下的人员主要工作在保险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科技咨询公司以及地方及联邦政府。31%的金融理财人员就职于证券、基金经纪公司,14%的理财人员就职于银行、信用社或存款公司, 38%的金融理财人员属于自雇人员,作为金融产品的代理工作于小型投资顾问公司。余下少部分人员工作于保险经纪公司。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由于连续多年考生对金融学的趋之若鹜,近年来国内金融业对金融专业毕业(本科、研究)生的需求,已经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尤其表现在对金融专业本科生的需求上。由于金融研究生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业对金融本科生实用性的质疑,对于本科毕业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则有所上升。在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比较中,对会计与财务专业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经超过了对金融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涨,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渐消退。 另外,近年来,法律、计算机信息专业毕业生的金融从业进入口径扩宽。法律对金融行业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高度实现业务的信息化,所以大量计算机信息专业的毕业生被大量引入金融业。在证券公司这个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个证券公司的交易系统出现问题,那么将是一场灾难。大量的计算机专业人士加入到金融业中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金融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也越来越向综合性质发展。这在无形中也缩小了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进入金融业的门径,增加了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据说在一个现代投资银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经济财务专业的人员,他们专业各异,有机械、通信、物理、法律等。

大家在看

业财融合培训 业财融合培训 永高股份 钢铁 军工 股票 龙头股 概念股 数字货币 股票 股票停牌 货币 蓝筹股 股份 财务稽核 股改 同比增长率 Q1 同比增长率计算公式 什么是拐点 m1m2m3是什么意思